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班昭》导演谈:以人物打动观众

2008-06-14 22:10:04来源:    作者:

   

作者:杨小青


    《班昭》是一部新编历史昆剧,在“历史感”和“传奇感”之间,我觉得它应该倾向于前者。班昭的一生都在缔造文化,因此昆剧《班昭》就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一是因为《班昭》本身提供的深邃情愫;二是要凸现大汉朝朴实、沉稳、大气的历史气韵;三是因为昆剧是典雅的。

    作为导演,我要做的是———引导观众看《班昭》,不仅要看得懂、喜欢看、更要有共鸣。

    拉起现代人的手,吸引他们走向古代文人,首先就要为舞台上的著史人营造一个生存空间。这个空间交织着历史的凝重、命运的悲壮、思辩的严肃,在我心里它的物象是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它意喻着一种安静的、沉重的思考,这就是《班昭》的戏剧内质。一块镌刻着“史”字的石壁在舞台上开开阂阂,历史在石缝间悄悄流淌。石头的“重”与“灰”蔓延在整个舞台上,但生命在这种重压下依然昂扬地焕发着明丽的色彩,当生命完成而走进轰然关闭的石壁时,台下的观众会明白:这些人是以怎样的面貌走进了历史。

    每当人物遭遇大悲欢、大转折的时候,有8个汉代石俑就会踏着几乎一成不变的步伐缓缓走来。她们没有表情、没有语言、不参与演出,但她们有态度,有肢体语言。她们是舞台上的一些符号,象征着一种历史的评判,她们能引领观众打开历史的隧道,走进汉代的文化,体味著书人的精神。

    《班昭》的音乐有三个层面:唱腔、配乐、主题曲,它的个性是“单纯的”、“民族的”、“昆剧的”。古琴、箫是最具汉代意韵的乐器,在传统昆剧乐器之外,我依靠它们来渲染深邃、悠远的音乐气氛,传达人物的心理感觉,表现汉代古朴的文化氛围。音乐的流动与舞美的转换相结合,形成此剧斗转星移般的特有节奏感。

    《班昭》总共只有6个人物,其中4个要跨越50余年的风雨人生。如何表现人物的走向、轨迹和发展层次———演员必须对人物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我希望演员理解:没有对角色生活与情感的投入、共鸣和感应,不仅会造成观众在剧场里的情感冷漠,而且会造成观众历史激情与思索热忱的冷漠;没有捕捉人物微妙特征、变化的敏感,就不可能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能力;当然,没有娴熟的技巧和良好的素质,也不可能将理性认识和内心体验到的表现出来,人物就不能形象地树立在舞台上。

    只有技巧而没有体验的表演只能让观众纯技术地观赏,而无法被真正打动。因此,我希望演员在设计唱、念、做、舞等表演程式时,必须努力寻找内心依据。只有当演员被人物的情感所感染、激动的时候,那种发自本能、信手拈来的身段、动作、技巧才是最准确的。要让外部动作成为外化情感和心理活动的载体,让每一个调度都有内在的涵义,切忌动作的堆砌,切忌没有情感体验的技艺性表演,更要警惕玩手段。与此同时,也决不能丢失昆剧载歌载舞的神韵和特质。

    在确立以人物为依据的表演后,舞台艺术的各个其他元素都围绕表现人物的需要。这就是我对《班昭》舞台演出的追求。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