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被误读的大师们

2008-06-03 14:48:51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作者:李傲德


  《瞧,大师的小样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文化随笔,作者虎头为德国语言研究院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对德国历史文化烂熟于心。“小样儿”式的记叙,是一种视觉,一种语调,一种境界。作家以常人心态,轻松的笔调记录德国精英们在光辉照耀前的挣扎,修炼。遥远的精英们,在当下的语境里,有了鲜活的气息。
  
  爱因斯坦:平庸的圣人
  
  爱因斯坦当然是天才,但从他的一生来看,他不仅是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平庸的。可他成名太早,所以不得不一生都忙于向世人说明自己的平庸。最令他痛不欲生的是,他说明了一生,也没几个人真正明白。

  爱因斯坦晚年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提出相对论定义科普版:“如果你和一个美女一起坐了两小时,你会认为仅仅是一分钟;如果你在通红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会认为已经过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这被普遍目为爱因斯坦伟大的幽默。其实这不是幽默。爱因斯坦是想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相对论。可是,作为一个蹩脚的教授,他的科普演说最后都被理解为幽默。

  这才是爱因斯坦一生遭遇的最大的幽默。

  爱因斯坦在家庭生活上的平庸足以与他教授职业上的平庸相提并论。不仅平庸,简直可以说是失败。

  德国作家于尔根·尼菲在新近出版的《爱因斯坦》中说,爱因斯坦对女人“最大的奖赏”就是“收用”她们为情人,但女人一旦被他收用,便立刻贬值万丈,成为他发号施令的对象,不屑一顾的累赘。他的首任夫人是塞尔维亚数学家马蜜娃,那可是全欧洲第一个数学女生。当时爱因斯坦可称被爱情冲昏了头,虽然全家反对,1903年爱因斯坦进入专利局工作后还是义无反顾地娶了她。二十一世纪有刻薄鬼在网上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虽然马蜜娃并非博士,但爱因斯坦没几年就把她称为“我的十字架”。1913年他对独居的罗爱莎说:“我对妻子就像对一个不能解雇的雇员。我有自己的卧室,避免和她单独待在一起。对于这种方式的‘同居’,我颇能忍受。”

  那时罗爱莎还是情人,所以她经常能收到爱因斯坦这样的信:“如果允许我在您身旁散步,即使只有几次,我也会感到幸福,或者只要我能靠近您,我也会感到欢乐。我很痛苦,因为不允许我真正地爱。爱一个女人而我对她只能看看。我甚至比您更痛苦,因为您只因为不拥有而痛苦。”罗爱莎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成为“无法解雇的雇员”。罗爱莎虽是红颜知己,但爱因斯坦也曾毫无来由地整整一年没有给她写信。

[NextPage]

  家庭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庸到令我们愕然。一次夫妻吵架,爱因斯坦愤而出走。在马蜜娃请他回家时,爱因斯坦在一张满是图示和计算公式的纸上给她罗列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你要负责:1、将我的衣服整齐地放好2、一日三餐送到房间3、我的卧室和书房收拾整齐,尤其注意,我的书桌只让我一个人使用……

  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

  马蜜娃屈服后,爱因斯坦在第二封信中又写道:“因为我不想失去孩子,并且也不想他们失去我,确切地说,只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准备搬回去住。毕竟在发生这一切之后,我无法再与你保持一种志同道合式的关系。它将是合乎绅士规范的商务关系,所有私人事务都应该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向你保证我这一方会正当行事,学会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女人那样对待你。”

  大部分《爱因斯坦传》说,“人们非常震惊于这些‘苛刻条件’和‘冷酷无情的话’。”

  这有什么好“震惊”的?这不是典型夫妻打架的气话吗?未必我们自己跟老婆打架时没说过这样的、甚至更过分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所以“震惊”,都因为大家“觉得爱因斯坦是个圣人”。

  其实他不是。他经常宣布自己不是。问题是大家都把他的宣布认作伟人的谦虚。我们对于爱因斯坦的误解,对爱因斯坦来说,是致命的。
  
  尼采:比窦娥还冤
  
  尼采提出的每一个概念都充满了争议。他的一生矛盾重重:尼采青年时拜服叔本华,迷醉瓦格纳,后来却全盘否定叔本华和瓦格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著名的尼采迷之一、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说:“谁要对尼采追根究底,谁要咬文嚼字,谁要完全相信尼采,那他必死无疑。”

  尼采是历史上最有争议、提出概念最矛盾的哲学家。抓住了这个纲,我们几乎就算好歹懂点儿尼采了。

  第一个概念“重估一切价值”是要重估一切基督教价值,其顶峰就是宣布“上帝死了!”这在当时的基督教欧洲实属大逆不道。尼采本人出生德国萨克森州小镇洛肯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父母两家加起来,七代出过十二个牧师。他刚会吃奶就在教堂听他老子布道。后者不仅亲手为儿子洗礼,且为他写了篇辞藻华丽的洗礼文。所以,尼采名符其实自幼浸淫于基督教文明之中。父亲去世时他不满五岁,孤儿寡母前往瑙姆堡依附奶奶。

  作为寡妇,清贫母亲自然希望尼采子承父业。尼采自幼刻苦攻读神学,小学时就被同学称为“小牧师”,对《圣经》的熟悉远胜一般牧师。1864年尼采离开偏远的萨克森州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专攻神学。

  虔诚信徒鲜少热心读经,因为他们已经信仰。信徒是不需要说服的。任何宗教都欢迎虔诚信徒,却不喜欢他们皓首穷经,因为堡垒更容易被从内部攻破,而穷经必然会质疑。1865年复活节,二十一岁的尼采拒绝参加家庭圣餐,就是他穷经的第一个成果,他为此与妈妈大战一场。事后尼采写信给妹妹伊丽莎白:“如果你祈求心灵平和与快乐,信仰好了!如果你希望成为真理的门徒,探索吧!”探索者尼采成为世界公认第一位在思想上重创基督教的战士。十九世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欧洲怀疑基督教的大腕儿海了,但大家都坐在书斋沙龙里附耳私语,无人愿意挺身挑战风车。

  数遍当时云集欧洲的文化巨星,脱衣赤膊跳上沙场,单枪匹马搦战上帝者,仅尼采一人。

  人家路德屁股后面还有一大帮德国封建邦主呢。

  因此,尼采之狂,并非狗掀帘子——嘴儿挑。

  第二个概念“超人”争议更大,大量论文凭此认定尼采为法西斯主义教父。我反对。细说太学术,此处从略。只提两点:第一、希特勒认为德国人是世界最优种族,但尼采根本看不起德国人。他更喜欢法国人。莎乐美也并非德国人。第二、尼采著作确实有很多地方可以被“发展为”种族主义,但这主要应归咎于发展者,包括希特勒。总不能因为希特勒喜欢过太阳(他认为第三帝国是太阳帝国),我们就射落太阳罢?历史上,思想家被政治家滥用,几乎是惯例。几乎每个伟人,都说过几句非常不咋个的反动话。启蒙主义超腕儿、世界民主之父伏尔泰是人文主义祖师爷,欧洲史公认“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可伏尔泰先生在《民俗论文》中公然说,古罗马人看犹太人的目光就像“我们看黑人——也就是说,看一种劣等民族——的目光……犹太人的一切都自相矛盾和虎头蛇尾,就像几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人类天性如此。不过犹太民族在这方面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或者犹太人奴役全人类,或者被全人类所憎恨……尽管如此,他们是玷污过地球表面的独一无二的超级流氓无赖。”[NextPage]

  就是这个伏尔泰写下了掷地有声的千古名言:“先生,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有意思的是,犹太思想家是第一批认定伏尔泰为文艺复兴超级大师的人。

  第三个概念“志在威权”也经常被拉出来批判。这个倒是罪有应得。可是,拜托,这本书是尼采死后十一年(发狂后二十多年)由种族主义者伊丽莎白根据尼采遗稿断片——在大肆篡改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之后受到一大批著名教授追捧,拉来做法西斯主义理论基础。尼采写下这些文字时,至少已经半狂。我们难道应当根据这些失去理智的文字来盖棺尼采吗?循此例,那我们应当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来盖棺郭沫若。实际上,尼采后来跟他的青春偶像瓦格纳决裂,就是因为后者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尼采的概念个个落地伊始便颠倒众生,且至今威力不减。然后,因为它们位居“哲学”,普罗大众均浅尝辄止,弗敢问津,咸认为讨论尼采非有博士以上头衔莫办。加之尼采哲学长期被视作颓废意识形态惨遭封杀,于是对于非哲学圈中人如我等,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中国人知道尼采吗?

  三个月前,我向太太调查。对曰:晓得。大喜,追问:晓得啥子?对曰:他不是说,带上你的鞭子,去找你心爱的人!我当时很不谨慎地放声大笑,几至缺氧。

  我的笑其实有点道理。因为,尼采的原话是:“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虽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就不大喜欢女人(哲学家喜欢女人的当然就很多了),但这句话仍然当选哲学史恶毒污蔑女性口号的世界冠军。尼采由此遗臭万年。
  全中国知道尼采的人,至少有99.9999%只知道这句话。

  天大的冤案。比窦娥还冤。
  
  巴赫: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1708年7月14日,二十三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前往魏玛,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巴魅花和前小姨子巴菲娜。

  巴赫来自弥豪森,这个出版了处女作的城市。然而,统治弥城的极端虔信派要求礼拜时禁用管风琴,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超低,虽然巴魅花持家有方,但巴赫依然悲叹:“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这个德国音乐跳槽王一生都在为薪水跳槽,或准备跳槽。

  巴赫这个苦孩子超级爱钱。他爹是爱深鹤市乐队号手。六千居民的爱深鹤,城门上凛然刻着“音乐长照本城”。巴赫是八个孩子中的老幺,九岁丧母,十岁丧父,被继母发去五十公里外的俄德鲁夫投靠大他十三岁的大哥。巴赫在俄城入读新教虔信派拉丁学校,成绩优秀,歌唱才能突出。儿子巴佳爱在悼词中说巴赫有“出色的、透彻嘹亮的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

  1700年复活节,十五岁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有余。可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中娃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根本无法下咽。恰逢岚堡米歇利斯修道院唱诗班招生。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身无分文旅费,被大哥像瘟牲一样推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岚堡。三百公里!

  唱诗班每年录取十二个“高音出色的穷孩子”。巴赫与艾格格双双中榜,巴赫获最高奖学金,免费住读,发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可巴赫仍然勤工助学——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来赚钱。

  孤儿巴赫那时就明白:金钱就是独立。金钱就是尊严。因此,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到魏玛五年后的秋天,哈勒圣母教堂管风琴师、亨德尔老师查浮威去世。巴赫背着翁威廉前去应聘,为哈勒教监会即兴演奏康塔塔一部,不久后收到聘书。

  哈勒薪水不高,巴赫根本没打算去。他把聘书拿给翁威廉看。巴赫此时年薪已涨到二百一十五金古盾,但在巴赫露骨的暗示下,翁威廉于1714年擢升他为“音乐会总监”,工资二百五十金古盾,跃居魏玛音乐界薪金老大。

  巴赫涨了薪水,却失去了侯爵信任。后来翁威廉让巴赫指导拉丁学校唱诗班,巴赫又因为没有报酬而再三推托。领导让你干活是看得起你!万事讨价还价,领导还能喜欢你乎?四十六岁的新教徒翁威廉是个暴君,一言不合,便立刻与老婆离婚并将她打入深宫,圈禁至死。与暴君讨价还价,通常“后果很严重”。[NextPage]

  涨薪两年后,宫廷乐正杜雷色去世。魏玛社会咸认为这把交椅非巴赫莫属。巴赫本人也这么认为。可翁威廉不认为。他看上了汉堡四大教堂唱诗班总教习和市乐正台杰非。台杰非是巴佳爱教父。他复信侯爵:“您手下的巴赫就是德国最好的音乐家”,并写信通知巴赫。巴赫随即书面申请升官儿。翁威廉拒不作答,拒绝接见巴赫,后来更停止供应巴赫乐谱纸。

  巴赫展示了穷孩子的强悍:他停止为宫廷作曲,申请辞职。

  翁威廉大怒:我不批!

  正在势同水火之际,翁奥德娶了葛屯侯爵李傲德之妹。李大舅子听说巴赫在闹调动,立邀巴赫担任宫廷乐正,加薪,提升为宫廷官员,全权负责所有宫廷音乐,兼任宫廷音乐教习。巴赫不假思索地签下合同。

  埋骨何须定魏玛,人生处处是乐正。

  其实,巴赫未必真想去弹丸小镇葛屯。他的意思跟当年在孟尝君手下弹剑长呤“食无鱼”的冯谖一样,还是闹待遇。可翁威廉这回下决心要给巴赫“somecolourstoseesee”。除了挟洋自重,翁威廉还非常反感巴赫利用领导矛盾自肥。巴赫是他亲手招募,理当死忠于他,可他却要投奔翁奥德的大舅子!他明知翁威廉喜爱法国音乐,却经常演奏翁奥德喜欢的意大利音乐!这不是用音乐冲击政治么?

  老账新账一起算,翁威廉亲下手令将巴赫投入监狱,因为他“违反国家规定”:任何仆役未经侯爵批准不得提出辞职。

  巴赫枯坐狱中无聊,遂提笔作管风琴众赞歌为嬉。这部写给儿子伟福的管风琴教材名为《致巴伟福键盘小曲集》,封面题字“初学者雅正”,署名则是赤裸裸的挑衅:“安哈尔特-葛屯侯爵殿下乐正”。

  他还坐着翁威廉的牢呢,就以“李傲德的人”自居!

  盛怒的翁威廉没说要关巴赫多久。巴赫计划在牢中写满一百六十四部众赞歌,涵盖整个新教教历节日。

  巴赫对自己命运的判断显然太过悲观,不到四周,在翁奥德和李傲德双重压力下,翁威廉下令释放巴赫。史官记载:“11月6日,大逆不道的管风琴师巴赫因主动提出辞职而被扣押于市裁判所。12月2日被恩准离职,释放。”

  计划中的一百六十四部众赞歌因此只完成了四十六部,后合编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风琴小唱》。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