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的首轮演出就结束了。这部被誉为“史上最赚钱音乐剧”的中文版自7月8日首演以后,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据制作方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透露,上座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音乐剧产业在中国还属于新兴领域。《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投资制作方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戏剧演出领域有许多创新,成为音乐剧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该公司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韩国CJ集团在2010年7月合资成立,总经理田元原任职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下的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妈妈咪呀!》中文版是该公司运作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他们和《妈妈咪呀!》的版权方英国“小星星”公司签了5年的版权合同,整个制作过程,从演员的挑选、台词的汉化到道具的制作均由“小星星”掌控。
将世界知名音乐剧汉化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版权方麦金托什公司就试图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合资成立音乐剧制作公司。这个计划最终流产。据田元透露,主要原因是合资公司无法满足麦金托什公司组建并经营剧团的要求。因为在中国,戏剧舞台类表演机构还是院团制,属于事业单位,不允许外资介入。
但从长远来看,田元还是希望亚洲联创拥有自己的剧团,就像日本的四季剧团一样,并希望能在明年就尝试推出自己的原创音乐剧。
演员的选择是另一个难题。尽管中国在影视领域的演艺机制已相当市场化,但舞台戏剧领域还是以院团制的事业单位为主。此次《妈妈咪呀!》中文版“妈妈”一角的饰演者田水本人便是事业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副总经理和演员。亚洲联创效仿了西方的演职人员合约制,通常演员签约6个月,技术人员签约1年以上。这种做法目前还不能被大多数习惯了事业单位体制的演员接受。田元说:“年轻的演员还是倾向于进入国内院团,希望有个编制。哪怕那里没有演出机会。他们还是希望有个稳定的饭碗做保障,然后再出去揽活儿。”
此外,在融资环节,亚洲联创也面临诸多问题。亚洲联创原本打算成立下属的投资公司,专门负责为各种剧作项目融资,从而完善产业融投资模式,但现在还无法实现。而因为外汇管制等种种原因,韩国CJ的投资尚无法完全到位,融资就成为亚洲联创持之以恒的任务。但相比电影产业的热闹与红火,音乐剧领域的中国国内融资还举步维艰,更多的资本对新兴的音乐剧还处于观望状态。
1981年,麦金托什与韦伯,靠一嘴一舌说动125个投资人凑够费用,才有了音乐剧《猫》和其带来的音乐剧产业的成功。提到这件事时田元说道:“国内的音乐剧产业绝对不是我们一家公司能做起来的,我们需要整合政策的制定者,还有和教育机构合作。”
目前,《妈妈咪呀!》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半年之后。此外,亚洲联创已经着手另一经典音乐剧《猫》的汉化,同时也计划明年推出自己的原创音乐剧。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