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剧版《雪国列车》又扑了,反乌托邦怎么这么难拍

2020-05-22 08:44:53来源:影艺独舌    作者:冯壹

   
自拍摄之初就颇具噱头的科幻大作——剧版《雪国列车》,上线首日就“毁”了。

image.png

  
  自拍摄之初就颇具噱头的科幻大作——剧版《雪国列车》,上线首日就“毁”了。


  或许是由于TNT先行一周、Netflix尚未播出,豆瓣有着过万“想看”的《雪国列车》条目下,目前只有700人给出了评分。


  高期待并未换来高口碑。虽然这部剧请来了奉俊昊、朴赞郁担任监制,詹妮弗·康纳利领衔主演,但看完首集,一种莫名奇妙的怪诞却涌上心头。


  为什么呢?看过影版《雪国列车》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列车上关于阶级斗争的场景。


  从车尾到车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节,但尾厢饥饿食人、头厢欢快起舞的强烈对比还令人记忆犹新。而在剧版中,这一设定被相应弱化了。斗争还在斗争,就是有些没意思。

微信图片_20200522084756.jpg

  
  这也能理解,反乌托邦作品拍不好似乎已成了一种新常态。


  影版《雪国列车》上映时,就有不少观众对奉俊昊表达了不满,认为“炸门”“车厢数”等设定的改动夹带着颇多私货。


  有趣的是,剧版一出来,影版又被奉为经典了。那问题来了,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呢?


  不斗争的斗争,非科幻的科幻


  与影版相似,剧版《雪国列车》同样以强设定开篇。


  未来世界,战争频仍,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物种灭绝一应俱全。基于此,科学家向天空发射制冷剂,不料用量过大,招致大地冰封。

image.png

  
  幸亏富商威尔福德颇有远见,建造了一辆环绕全球永不停歇的列车。只有少数幸存下来的富商和反抗者搭上了这辆“雪国列车”。


  乍一看,这是《2012》的情节。末日到来前,代表生存希望的“诺亚方舟”一票难求。


  上层社会可以斥巨资、动用关系获得登船资格,而普通民众却只能挣扎等死。怎么才能不死?很简单,将船上的人掀下来、自己爬上去就行了。这就是稳妥妥的阶级斗争嘛。

image.png

  
  《雪国列车》原著走的就是这一路数。


  这部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漫画,讲述了雪国列车上反乌托邦式的独裁体制:这列火车共有1001节,从前到后不同的车厢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头等舱有水果与鲜肉,车尾只有难吃的蛋白块,甚至有时还易子相食。


  在剧版《雪国列车》中,阶级矛盾明显被弱化了。


  虽然仍然存在车头与车尾的差别,但二者之间的斗争似乎并没有“自古有之”的先天性。


  对于列车来说,他们是买不起车票的暴民,所赖车长维尔福德仁慈,让他们不至于被冻死、饿死,怎么他们反学不会感恩呢?

image.png

  
  随着冲突设置的弱化,与之而来的是《雪国列车》刺激性的降低。


  也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编剧在第一集就拉出了一个“列车凶杀案”。封闭的车厢里,近几年陆续有富商死去,杀人凶手迟迟未能归案。


  无奈之下,列车主管梅兰妮·卡维尔邀请当前世间仅存且身处车尾的刑警安德烈·雷顿调查发生在列车上的连环杀人事件。

image.png

  詹妮弗·康纳利


  铺好新设定,问题随之而来。插入了连环杀人案,《雪国列车》还是“雪国列车”吗?


  这一桥段,遭受着颇多争议。有网友认为,“列车谋杀案加侦探,这是准备整一出《雪国列车谋杀案》?”当然,从创作角度来看,主创团队设定一个连环杀人案可以理解。


  以目前的剧情发展来看,创作者大抵想采用一种顺藤摸瓜式创作手法。随着雷顿对案件深入调查,观众可以沿着主角的视角,逐渐了解这辆列车的每节车厢里潜藏的秘辛。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雪国列车中上演“暴风雪山庄模式”,难道不是一种题材浪费吗?


  一辆1001节、搭载着数十万人的列车,没有热武器、不自备警察,出现了命案只能和车尾合作,总让人觉得有点反智主义。这分明是国产网文里的“龙傲天”式主角光环嘛!

image.png

  
  除了斗争属性的弱化,主创团队还适当地削减了原著的科幻味道。


  原著设定列车是依托“永动机”来运行的,剧版则改成了生态平衡。


  有人种地、有人开矿,蔬果要限时、食物要限量,一切都要为列车这个生态系统服务。这无疑是一处高明的改编,毕竟在这台安保人员只有警棍的列车上,出现个“永动机”总或多或少有些割裂。


  说到底,“阶级斗争”和“永不停歇”本是《雪国列车》最为知名的看点。而这两点,反成了剧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剂。作品偏离了既定的“列车”轨道,观众不满也就无可厚非了。


  屡“拍”屡败的反乌托邦


  回到最初的疑问,观众到底想从《雪国列车》中看到什么?反乌托邦。


  影版的《雪国列车》之所以遭逢争议,并非因为奉俊昊过分强调了阶级矛盾,而是由于作品野心太大,但影片因时长所限,故事只能匆匆收尾。


  剧版打破了时长拘束,却丢了反乌托邦的精髓了。


  何为反乌托邦?这一概念多有两种解释,一为“反面乌托邦”,二为“反对乌托邦”。


  前者旨在描绘一个糟糕的社会,比如科幻片《银翼杀手》、纪录片《寻找乌托邦》;后者则希冀揭露、讽刺乌托邦本身存在的不足,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

image.png

  《银翼杀手》


  不过,严肃的文学概念“落地”影视作品,反倒没几个人会深究其字面意义了。《雪国列车》是反乌托邦,《黑客帝国》是反乌托邦,《发条橙》还是反乌托邦,虽然三部作品背景不同、人物各异,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构造了一个“糟糕”的“未来”。


  反乌托邦为何屡“拍”屡败?根本原因或在于忽略了三条反乌托邦常识。


  其一,反乌托邦的背后,往往潜藏着阶级斗争的内核。


  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对准的就是阶级社会上层对下层的压迫。这种压迫,是从内到外、非反抗不能违逆的。


  比如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中,大机器统治了人类社会,人类被机器所异化。这种设定也随之成为经典,今年的《西部世界3》中,也塑造了一个由机器完全规划的世界。

image.png

  《大都会》


  其二,在某种程度上,反乌托邦充满着极权主义的味道,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反乌托邦的极权是为了维持所谓平等美好的社会,极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颇为讽刺。


  其三,反乌托邦的斗争,常常是暴力且无力的。


  暴力是由于压迫制度的粘稠性,非强力不能破;无力是由于未来社会的糟糕特质,哪怕反抗了统治,也不能形成“美丽新世界”。


  这就是《雪国列车》结局的讽刺之处,柯蒂斯费尽心思来到车头,却发现车头也不过只是吃得更好的监狱。


  于是奉俊昊心生一计,对漫画的悲惨结局做了修改。宋康昊饰演的南宫民秀炸毁列车,走了出去。都说屠龙者最终成了恶龙,那摧毁屠龙制度不就成了?


  可惜的是,观众并不认可这一设定。用摧毁一切来取代规则,和危难时机械降神有什么差别呢?

image.png

  
  另外,由于反乌托邦的限定性,这类作品往往与科幻挂钩。科幻作品有着其自身设定,观众可以很容易沉浸其中,不会对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批判吐槽。


  不过,纵然是科幻,也要遵循其自身的逻辑自洽。这恰巧是反乌托邦作品能否动人的关键因素。对观众来说,科幻作品的“前情提要”不重要,而“前因后果”很重要。


  正如《十二只猴子》中的未来不可变论,《妙想天开》结局一望无际的黑暗,都是反乌托邦科幻片逻辑自洽的代表作。


  Apple TV+的科幻剧《看见》则是个反面教材。虽然有着盲人世界的巧妙设计,但中期的胡乱反转,不仅浪费了设定,也让反乌托邦丧失了意义。

image.png

  《十二只猴子》


  强设定能带来强情节,强情节却带不来强共情。


  反乌托邦毕竟是个主题先行的产物,仅凭三五设定就想拍好它难度太大。现在看来,影版《雪国列车》没能解决的问题,剧版依旧没解决。


  除非后期有惊天逆转,不然嚼头也就这样了。等等7月的《美丽新世界》吧。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