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同庆。
43.8亿——这是“史上最强国庆档”的累计票房(本文的票房相关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1.16亿——这是2019年国庆档观影总人次。今年国庆档成为了继2018、2019春节档后,第三个观影人次破亿的七日档期。
《我和我的祖国》凭借上映8天累计22.13亿的票房成绩领跑,成为今年国庆档当之无愧的冠军。截止10月8日22时,该片累计总票房达22.71亿,成功跻身华语片票房影史前十。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祖国》累计观影人次达到了6000万,这意味着在“十一”假期,每两个进入电影院的人,就有一个观看了这部影片。就这部献礼片而言,领衔出品方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电影行业的国家队”,将引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动员力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
三维“数读”《我和我的祖国》
我们该如何理解《我和我的祖国》所创造的奇迹呢?
首先,它是国庆档的影史冠军,累计票房闯入华语片影史前十。
以《我和我的祖国》为先锋,整个国庆档仅仅用4天左右的时间就超过了2017年8天长假创下的档期票房纪录,7天累计票房同比大涨129.4%。不管是速度还是体量,今年国庆假期都大大拓展了这个档期的市场潜力。就观影人次来看,2019年的国庆档确实已经可以和春节档比肩而立。
图片为10月9日8时数据
以历年国庆档做参照,唯有2017年国庆档的《羞羞的铁拳》票房突破20亿,用时21天21时26分。而《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破20亿仅用时6天8时48分,成为历年来国庆档最快突破20亿的影片。在扩容国庆档的同时,《我和我的祖国》的累计票房晋级国产片影史前十,它也是唯一入围的献礼片。
其次,《我和我的祖国》是历年献礼片的票房冠军。
解读《我和我的祖国》的票房,首先要找好参照系。它和《战狼2》显然不是同一类的。献礼片一定是主旋律,但主旋律不一定是献礼片。
只要表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都是主旋律,而献礼片则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献礼片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层面驱动的“政治任务”,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表达诉求,也因此,市场突围成为献礼片的“老大难”。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献礼片也开始了商业化的尝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票房分别达到了3.93亿、4.09亿、4.03亿。此外,4.13亿的《百团大战》、4.03亿的《厉害了,我的国》都是献礼片票房成绩的佼佼者。
尽管献礼片开始借鉴商业电影的一些运作机制,但是在放映过程中,“红头文件”等行政手段还是起到了不少作用。而《我和我的祖国》在放映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凭借点映口碑传播,排片在上映后逐步增加,最终以20亿+的成绩超过以上5部市场表现出色的献礼片票房总和,彻底解决了这个类型的销路难题。
第三,除了文牧野,《我和我的祖国》打破了6位联合导演的个人作品票房纪录。
在此之前,陈凯歌的票房最佳是《妖猫传》(5.30亿),张一白的最高票房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8.13亿),薛晓路的“峰值”是《不二情书》(7.85亿),管虎的“巅峰”是《老炮儿》(8.98亿)。
宁浩和徐峥作为导演,票房表现最好作品相对而言天花板比较高,分别为《疯狂的外星人》(22.01亿)、《港囧》(16.14亿),但也没有超过《我和我的祖国》。
奇迹的诞生与启示
既扩容了国庆档,将其助推为“准春节档”,又解决了献礼片“政治任务”与“社会传播”的矛盾,奇迹是怎样诞生的?
首先,献礼片与类型片的融合。
类型片的概念来自西方,主旋律影片是中国特色的“类型”。两者存在某种互斥性,很难完全融合。但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电影走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和“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两条可以辨识的融合路径。
单就“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这一创作路径而言,此前更多表现为堆砌明星。尽管近年有些影片在摄影、剪辑、叙事上也和传统献礼片有所区别,但显然不如明星号召有效。而以《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主旋律类型片”,其实是“商业电影主旋律化”这一创作路径的成果。
主旋律电影通过吸纳好莱坞类型片叙事范式,增强电影本身的吸引力,靠近观众,这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通过弘扬爱国主义、英勇无畏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发情感共鸣,这是“商业电影主旋律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近年来所谓的“爆款主旋律”,其实一直是后者,而《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次让献礼片扬眉吐气了。
其次,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小我的视角转化。
借鉴类型片来讲好“主旋律故事”,已经是中国电影人心照不宣的共识。但从3.93亿的《建国大业》到4.03亿的《建军大业》,8年时间献礼片的市场增量并没有提上来。而“十一”假期之前上映的《决胜时刻》,票房也不过1.05亿。
《我和我的祖国》虽然也是“命题作文”,但是它不再拘泥以领袖为主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而是用一种亲民化的视角,将“我”放置到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河中,打通影片与每个观众的共情通道,产生一种在场感。事实上,历史剧《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够在今年暑期脱颖而出,也强调了一个“我”字——我与历史的互动。
与普通观众最大程度的情绪共鸣,在爱国氛围浓重的国庆档被彻底激发。《我和我的祖国》在拿下国庆档影史冠军的同时,全平台口碑评分位列档期第一。无论是豆瓣的8.0分,还是猫眼创纪录的9.7分,这样的评分反映出观众的喜爱与认可,愿意和这部电影产生情感共振。
作为献礼片的爆款之作,《我和我的祖国》对中国电影有不少启示。
不管是“主旋律的商业化”,还是“商业片的主旋律化”,不妨将近年来出现的这些彰显爱国主义情怀的影片称之为“新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标志着“新主旋律电影”在《战狼2》《红海行动》这类突出感官刺激的强情节类型片之外,找到了相对“走心”的剧情片成功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丰富“新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态,2020年春节档的《中国女排》将会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我和我的祖国》拓展了商业电影的题材空间,增强了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影片奔向30亿的票房大关,主旋律与商业片的界限在模糊,国产“主流电影”找到了正确方向。
献礼片过去之所以在社会传播上有困难,主要原因还在于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导致内地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大部分缺席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在过去的几年中,香港导演与主旋律类型片的“共舞”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现象。
《我和我的祖国》的大卖表明,只要拓展献礼片的题材空间,在与观众共情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上,内地导演更有优势。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