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迅速圈粉的市场正日益庞大,能不能“养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过程。这也是今天娱乐市场从产品经济走向体验服务经济的案例之一。《偶像练习生》抓住的就是这一产业风口,迅速捕捉眼球,迅速被消费。“偶像”离开节目之后如何,不是节目需要考虑的问题。
视频平台嗅到“养成类偶像”的商机
制造偶像是门好生意。各大娱乐经济体这些年来都在挖空心思生产各类偶像,然后以“养成”的名义让消费者买单。倘若你参与了“恋爱养成”(《恋与制作人》),加入了“亲子养成”(《旅行青蛙》),那么近来凭借“balance”不断登上热搜榜的《偶像练习生》或许你也不会错过。
如果说过去一年只是网络综艺起步的序章,那么未来一年超级网综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刻。新年伊始,去年靠《中国有嘻哈》为网综打开新局面的爱奇艺就抛出了一档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偶像练习生》。这部上周五首播的网综节目开播仅1小时,播放量就突破1亿,18个节目相关词登上热搜。
这档偶像养成类综艺号称以全新的“偶像养成”模式为市场选拔偶像新星。节目选手构成也区别于以往选秀综艺,主要通过与国内外31家经纪公司合作挑选了100名参赛选手。这些经纪公司中不乏国内最早体系化培养练习生的乐华娱乐、王思聪旗下公司香蕉计划、《康熙来了》制作公司野火娱乐以及华谊、英皇等一系列业内龙头。在赛制上,则延续了导师制作人制,由张艺兴、李荣浩、王嘉尔、欧阳靖、程潇、周洁琼6位明星担任导师,从音乐、舞蹈、才艺、形体、表达等多方面考核练习生选拔。
“偶像”能否走得更远不是节目所关心的问题
尽管不少观众认为《偶像练习生》和韩国音乐类偶像养成综艺《PRODUCE101》相似得有些过分,但在“发掘力”四舍五入算“原创力”的国内综艺市场上,爱奇艺显然走在了前面。这几年,国内偶像男团除了TFBOYS,鲜有真正走向成功的。但这并不妨碍养成类男团类型化综艺的上线,毕竟最后能否孵化出人气男团,“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偶像明星,并非节目本身能够保证。
有意思的是,《偶像练习生》以“越努力,越幸运”作为节目slogan,以期通过直接展示偶像明星的成长过程来引导年轻观众的正能量价值观。不过,相较于明星练习生制度发源地日韩娱乐市场来说,目前像《偶像练习生》这样的训练机制显然还不够努力。尽管100名练习生将通过为期4个月的封闭训练选拔,但整个造星过程是通过节目本身进行直播,由粉丝用户线上全程参与,最终由全民投票选出9人出道的。暂且不说对比日韩练习生制度中动辄几年的训练期,四个月的训练实在是很难算得上培养。倒是动用了158个机位进行112天不间断的拍摄而制作成的《偶像练习生》节目本身,到底是在培养制造明星,还是贩卖一个“成长类”进阶故事就值得商榷。
这些冠以“练习生”称号的选手们,虽然话题不断,似乎每个都来头不小,也各有一番故事,但自身实力并没有太多亮点。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内偶像团体的平均状态。尽管国内明星选秀节目形式已经经历几代发展成长,但选秀节目产生的偶像新星的质量却并不能同步升级。如果熟悉当下国内男团市场,不难发现尽管出道大张旗鼓声势浩大但真正能成长的寥寥无几。甚至有媒体指出,在看似火热的偶像团体市场一片蒸蒸日上的背后,大都是5000死忠粉可自嗨的假象。迅速出道,一夜成名,瞬间爆款的明日之星太多太多,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故事,则更是大多数选秀新星的结局。
满足消费的“养成”过程即为全部目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大娱乐经济体还在力推呢?
回到《偶像练习生》本身的“养成”类定位就不难得出答案。因为这个素人迅速圈粉的市场正日益庞大,能不能“养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过程。这也是今天娱乐市场从产品经济走向体验服务经济的案例之一。选秀类节目通过竞争淘汰的比赛机制,最终选出优胜者并赋予其“明星”身份。
但选谁?谁来选?为什么选?娱乐市场、节目本身与观众来说各有思路。如果颜好戏多话题满的选手,就足够给节目带来流量和关注度,那么甄别优秀演艺人才的任务必然不是节目本身的最重要的目的。即便是“养成”类的偶像,将选择转移至观众,也无法保证选拔的合理性。
事实上,最终是谁走向或许并不重要。就如同玩《恋与制作人》仿佛谈了一场恋爱,玩《旅行青蛙》好像生了个孩子,“越努力,越幸运”的练习生们让观众消费了一段经历和一系列故事,就好像真的努力了,也幸运了。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