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以清末民初刘文炳和刘伯承父子俩参加科举为开端非常少见。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来从文化和个人史的源头向观众揭示一代名帅的成长端倪,对于角色塑造来说功不可没;二来打破了该类剧一上场就挽起衣袖干革命的既定模式,除了保持人物的完整性,也让整部剧的叙事呈现“由低到高”的节奏感,杜绝了一开始就劈头盖脸的歌功颂德。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部分太短,只有一集。如果有更大的艺术抱负,可以做更大胆的扩展,因为只有这部分戏才能真正深入探讨“革命者”与“时代环境”的“互缘”。“互缘”是梁启超所提出的“英雄与文明”的关系的说法,将其运用到刘伯承这位有着独特经历的将帅身上,容易揭示出人物成长的必然性。更甚者,会触及到士绅阶层与近现代历程的微妙关系。不能娱乐的题材我们就应做艺术深度。
正因为开头部分对人物的“心理起源”做了仓促的定调,之后“刘伯承”这个人物始终没能被全方位地塑造起来。因为从这部剧的故事来看,元帅后来加入学生军到成为国民革命军将领,再到加入共产党,经历无数战事最终成为一代军事家的人生旅程全都出于一个原因——科举考试被人陷害没能中第,出于仇恨而誓言献身革命战斗。但实际上,从回家务农到参与革命,从国民革命军军官到加入马列阵营,这是刘伯承所受古训的君子作为,也是刘伯承对于底层体认的结果。可是该剧没有连接这些可能的因果关系,人物趋于单面和扁平。如果我们真的想表达崇敬之心,像刘伯承这样的真英雄值得用更好的文艺创作去展现。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