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瑰丽
2010年,3D特效动画电影《阿凡达》以其强不可摧之势震动了整个世界影坛,在观众感慨其美仑美奂的画面与汪洋恣意的想象力之余,许多人认为,《阿凡达》创造的神话对于中国本土动画电影而言,是一个永远遥不可及的彼岸之梦。不可否认,《阿凡达》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它让人们看到了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但是,笔者认为,《阿凡达》只是诸多电影形态中的一种,优秀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并非仅有一种,中国动画电影历史悠久,艺术形式资源丰厚。中国动画电影曾经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学派”依旧能够给当下的动画电影以启示,中国动画电影仍然应该立足于本土,探索属于中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丰厚的艺术形式资源 中国动画电影历史渊源流长,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动画电影界获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中国学派”动画电影题材大多取材于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艺术形式主要源于传统艺术:传统绘画、壁画、民间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等。“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电影界屡获殊荣,载誉数不胜数。在当下美日动画垄断世界市场,本土动画茫然无所向的境遇下,“中国学派”的众多艺术形式仍然可以启发我们。例如,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从民间的皮影戏、窗花、剪纸艺术中得到灵感,创作出让世界惊叹的剪纸片种动画片;荣获英国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奖等的《大闹天宫》(1978年)、荣获法国布尔波拉斯青年童话电影奖等的《哪吒闹海》(1979年),人物动作依据于国粹京剧,造型博采众长,从古代的铜器、漆器等出土文物,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庙堂艺术以及印度绘画中汲取灵感,使得作品极具中国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创造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鲜明民族特色动画形式;荣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帆奖等5个奖项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突破了传统动画惯用的“单线平涂”的技法,借鉴齐白石的绘画风格,用浓淡相宜的水墨和层层濡染的技法作为造型的表现手段将中国水墨文化淋漓尽致在动画电影中做了一次深情演绎,让世人震惊不已。水墨动画《牧笛》(1963年)的场景设计:竹林鸣泉、竹筏鱼鹰、山川飞瀑、阡陌纵横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美妙的水墨山水画,充满诗情画意。与美日动画追求的再现角色活动的典型环境迥然异趣的是,“中国学派”更着意背景设计的装饰风和写意化。例如《三个和尚》(1980年)在画面上就是采用中国传统民间绘画中常用的空白背景和平面构图的表现手法:在空白处放着水缸代表在室内;空白处画蝴蝶翩飞暗示在野外,从而达到以虚代实的目的。《三个和尚》再一次用中国绘画艺术的智慧与博大精深赢得了世界的青睐。在音乐方面,“中国学派”的背景音乐多运用中国传统民乐,琵琶、古琴、笛子、扬琴、二胡、古筝、唢呐的独奏或合奏,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民族气息。“中国学派”不断探索新的动画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紧紧围绕中国民族艺术形式核心,一次又一次地给世界动画电影界以感叹与惊艳。无庸置疑,所有这些宝贵而又独具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动画电影形式,能够赋予当下的动画电影以启示。当然,在世界动画电影发展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要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当下中国动画电影还须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在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作出具有创造性的提升。
艺术形式在现代的提升 1、视域全球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动画电影和其他媒介一样,是国家政府宣传思想文化的一项重要方式,这是导致我国动画电影创作题材单一的重要原因。再者,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承载着沉重的思想教化内涵,动画电影也无例外地成为一个传达教化概念的载体,导致动画题材一直偏向于道德说教,娱乐性较差。回顾这五十年的动画作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题材,古代神话题材: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童话题材: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现实题材:克服马虎、助人为乐、讲道德等等。随着国外动画片的大量涌入及受众审美水平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动画设计理念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本土动画的创作题材要么重拍老故事,要么一味模仿美日动画创作模式。题材、视域不但没有创新与扩展,反而越来越峡窄。令人扼腕的是,2010年3D特效动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市场的票房神话致使内地电影界马上又刮起了一股3D、4D特效潮。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指出:“电影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影片实现情感表达的手段。《阿凡达》除了奇观以外,更打动我们的是其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1)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一直为世人所赞誉,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作品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对战争、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引发世界强烈的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因此,我们的动画电影不能再囿于全球化视域的相对缺失,我们应该超越本土题材内涵的羁绊,追求思维内涵的人类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东方滋味又能引发世界共鸣的动画电影。
2、想象力、创造力的突破。动画电影的拍摄不受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的种种限制,在表现想象力、创造力方面较之其他影视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说,动画从诞生伊始,就成为了想象力之舟。年轻一辈的动画工作者也似乎已经习惯站在可感觉的现实此岸展开有限的幻想,无法在梦想中跨越日常而天马行空,想象中心缺少自由无阻碍的彼岸视野,难以突破庸常思维的意识规范。即使是“中国学派”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其主要题材来源也大部分都是此类远离现实的文化历史资源,这充分说明中国动画制作中匮乏故事原创。反观美日作品无论是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还是剧情的构思,都充满匪夷所思的新奇创造力,充满了娱乐气息。
3、民族风格的葆有。“中国学派”曾经饮誉世界。但是,八十年代以降,美日动漫风靡中国大陆,其极具异域风情的动画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年轻一代动画工作者的成长。本土动画日益弥漫着美日动画风,中国随之也成为了消费和加工异域动画的市场和加工场。毋庸置疑,中国动画模仿美日模仿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作。这种割裂了历史与传统的创作,缺乏中国动画艺术有别于西方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特定感觉方式和体验方式。正如动画大片《宝莲灯》,无论在故事结构、人物造型还是动画设计等方面都对欧美风格亦步亦趋,其最后的失败不言而喻。在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世界文化越来越看重民族性与自我个性的表达,中国的动画事业道路别无选择:必须重归民族之路。我们无需舍近求远,“中国学派” 的艺术家们从传统艺术宝库中挖掘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水墨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京剧、民乐等等,其中有各种成熟的技巧;有优美造型和瑰丽的风格等等,所有这些,都能够成为我们动画创作的灵感之源。当然,对于传统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一些肤浅的形式上的挪用与拼凑,传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与超越。今天的动画工作者应将传统艺术形式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时代的审美标准改造传统艺术形式,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反思传统艺术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兼收并蓄,这样才能创作出异域动画难以复制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电影。 [NextPage]
4、艺术形式的创新。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内容为主形式为辅。但是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一再证明:形式的变化,本身就是一场质的革命。(2)“中国学派”能够在世界动画界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原因不仅因其本土风骨和民族格调,更重要的是“中国学派”能够孜孜以求,在形式上不断创新:1958年,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万古蟾等人将皮影戏和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电影中来,成功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世界动画电影增添了一个新片种。随后的经典作品《哪吒闹海》、《牧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等,无不在艺术形式上屡屡创新,不断带给世界惊艳。遗憾的是,当下的年轻动画工作者未能传承老一辈的革新之风,爱走他人之路。据了解,目前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3D、4D电影项目就有20多个:例如《大闹天宫》、《天女散花》、《飞天》、《牛郎织女》等等影片,《阿凡达》的成功又再一次引起中国动画导演的跟风。中国的艺术形式资源,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在世界视野中充满独树一帜的东方神韵,中国画、书法、戏曲、剪纸、年画、木偶、皮影等艺术类型滋养之中生产出来的动画语言和动画形态,充满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中国的动画工作者应该在中国艺术精神的语境之内,创造出异域动画难以复制的自我镜像。
注释:
(1)路海波于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国家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电影《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发言,北京,2010年1月19日。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56页。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