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为忠
关于中国影片参加几大国际电影节竞赛的消息,不是与大奖无缘,就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影迷关注的热情正在逐渐消退。最近有关中国影片参加奥斯卡与柏林金熊奖的消息,又重新引起观众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往往掺杂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
日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初选名单,包括德国影片《白丝带》在内的9部电影获得“准提名”资格。华语电影则重蹈去年的覆辙,《梅兰芳》等3部选送电影悉数出局,提前结束了本届奥斯卡的征程。张艺谋继北京奥运会成功后的第一部影片《三枪拍案惊奇》却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影片的英文名被译作了《一个女人,一把枪和一家面店》。这是张艺谋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第三部影片。他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在柏林拿过金熊奖,《我的父亲母亲》拿过银熊奖。《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片能入围柏林,一方面证明了张艺谋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独特品位与兼容并包的胸怀。
应该说与以往那些“墙里开花墙外香”获奖影片不同,《三枪拍案惊奇》自2009年12月上映以来,票房已达2.5亿元。但口碑不好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导演创作角度而言,这部影片除了在影像上保持了张艺谋对浓艳色系偏爱的一贯风格,其他方面几乎看不出导演自身的艺术特质,更像是“刘老根大舞台”的一次银幕加长版的“春晚小品”,“二人转”演员们在语言和形体动作上的夸张表演,消解了故事本身的戏剧张力,他们赢得了票房的同时,也招来了“板砖”齐飞。
对于奥斯卡等外国电影节,有两种心态:一是崇洋媚外,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另一种是“酸葡萄”心态,“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这两种心态都是缺乏艺术自信的表现。其实,参加像奥斯卡这样的电影角逐,并不像奥运会的比赛,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粘附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并不能作为题材的唯一选择。电影首先应该是拍给本国观众看的,而不是一味迎合外国电影节评委的审美口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生动表达中国的电影语言。这方面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其实,中国电影在争夺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中就遭失利,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反之,如果《三枪》真的抱了一个“金熊”或“银熊”回来,也未必要整个电影界为之而欢欣鼓舞。中国电影的腾飞应该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实习编辑: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