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万维
《阿凡达》再一次证实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技术超越思想,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语言甚至是思考的方式。如果说解构主义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演绎语言和词语技术的如激流漩涡般的诡异与精美,那么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也渐渐在技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在视觉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短时间内不知如何回头,甚至不打算回头。走上另一种电影美学之路,将通俗文化通俗到不需要动脑甚至动心的地步。
如果说电影《阿凡达》的主题没什么意思也是不对的,很明显,《阿凡达》努力去完成一个宏大叙事,其主题不但没有过时且还是十分入时的。只不过,用寓言的方式来讲述这样的主题显得过于轻盈无力,寓言的力量在繁缛华丽的技术面前显得如此无足轻重。《阿凡达》如果用写实的手段来讲述其中想要包含的含义,有可能拍出一部震撼人心的片子。但是,导演没有这样做,说明这不是他的追求。
有人说《阿凡达》隐喻的是美伊战争,有人说隐喻的是中国式拆迁,也有人说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神话是八面玲珑的,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如此说来,纳美人也可能是十分顽固的钉子户了。总之,“重大题材”在《阿凡达》中的结果与其说是寓言化不如说是娱乐化,因为它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力量。甚至《阿凡达》里的爱情也没有多少可以感动人的地方,至多是有一点“猎奇”效果。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看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娱乐主义是先入为主的。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西方学者在叙述美国现代文学史时认为,美国文学似乎比英国文学更能在国家内忧外患时加强公民的爱国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曾就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的导向问题有过很大的争论。看似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其实从来没有放弃以文学为代表的艺术作品的功利价值。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你会相信美国文化产品都是天真无邪的吗?
然而,从《变形金刚2》到《冰川世纪3》,再到这个《阿凡达》,似乎又可以看到一个渐渐“纯洁”的娱乐化的美国。虽然有人从阿凡达的造型中解读到一些疑似东方主义的痕迹,比如阿凡达的外观直观感觉跟印第安人很接近,后脑勺的辫子明显有满清时代中国人的影子等等,而且,最后成为英雄的也还是美国大兵。但是这些分析都不是必然性的唯一解读方式,这位瘸腿的英雄虽然拯救了纳美人,但也被纳美人同化,地球(其实是西方)的影子在潘多拉星球消失,这与《木乃伊3》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之前那些总对东方文化表现出优越感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
或许美国文化的确在逐步走向“真娱乐”,即使这是一种“真娱乐”,也不是无条件的,不过是全球化的一种妥协。美国人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更多国家的市场,就不得不收拾起从前曾引以为豪的那些价值观、文化观。占领第三世界广阔的市场,这才是美国人“真娱乐”的最重要原因。如此看来,全球化消灭的文化个性,不仅仅是小地区、小文化体的个性,也磨灭了像美国这样的文化商品大国的个性,这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
(实习编辑:罗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