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悦
“落伍”的科幻谁要看?
从表面上看,《终结者2018》所遭受的冷遇,其实有那么点不公平。毕竟片中的动作场面比绝大多数口碑较之好很多的好莱坞大片都要强,精致的布景、宏大的场面和漂亮的摄影,以及震撼人心并且比绝大多数好莱坞片更言之有物的剧情,哪一点都不算差。然而,这部电影就是很难让人为之兴奋。一种致命的元素缺失了。
《终结者2018》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战争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抵抗军和半人半机器的“终结者”军团之间的对抗头一次这么直接、惨烈。遗憾的是,“终结者”大军来袭看起来并没那么可怕。毕竟,今时今日,很少有人害怕机器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
25年前,当《终结者》第一次登陆大银幕时,情况很不一样。那时,电脑技术的进步让不少人忧心忡忡。探索频道的出现,让影迷们对于科幻世界的认识不再停留在《2001太空漫游》上。杀戮机器人成为那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可如今,当人工智能越来越不神秘,机器人渐渐失去了威慑力,走上大银幕,只会让人昏昏欲睡。《终结者2018》对未来世界地球大战的描写更像是对冷战时代的回眸。对于每天在新闻里看到各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一代人来说,对战争的恐惧只是小菜一碟。今天,人们的恐惧在别处。
科幻电影这一流派来自于科幻小说。从小众,渐渐走向大众。这种特殊的电影流派,致力于对未知问题提出夸张假设,探讨问题的根源,同时让观众跳脱现实世界,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当今的社会问题。我们如今的时代提供给我们可供在大银幕上演绎的话题太多了。宇宙学、亚原子物理学、生命科学……不断改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然而,好莱坞却不断提供着一批又一批已经很“落伍”了的科幻产品,比如《终结者2018》。其实,去年的《星球大战》动画版《克隆战争》的失败已经为电影人提了个醒:冷战、克隆人这些曾经的卖点,已经没什么“钱途”了。
技术的繁盛导致故事的贫瘠
当下,根据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电影多少还有点市场,因为观众对昔日的漫画多少有些怀旧情结。所以《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乃至《变形金刚》抓住的都是观众对往昔的回忆。《星际迷航》的出现提醒我们想起,宇宙曾经是人类最后的边疆。可现在,最重要的“边疆”,离我们越来越近。
《黑客帝国》的天马行空曾经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很快就被市场消耗殆尽,并没有就此开创新的科幻电影流派。《天使与魔鬼》旨在发掘宇宙的起源,提出反物质能造成影响力空前的大爆炸——最终还是不能免俗地回到了爆炸。这就是问题所在。CGI技术的进步,让特效变得无所不能,动作场面想多精彩就有多精彩,然而,技术繁盛直接导致了想法的贫瘠。关于这一点,技客、宅男们可能毫不介意,照样大嚼爆米花为每个爆炸场面鼓掌。可是《终结者2018》不佳的票房表现说明,大多数观众对故事和想法还是在乎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弊端。所以,1950年代不少造价低廉、技术简陋的科幻老片让不少影迷怀念至今,并且一再成为当今电影人们取经的范本。当然,有些人说,科幻电影就是不能缺少子弹、爆炸和撞车。这种说法没错。然而,动作场面呈现在大银幕上时,只有在能和现实世界的壁垒发生冲撞时,冲击力才能达到最大化。可终结者们刀枪不入的钢铁身躯,实在很扫观众的兴。
如今的科幻电影中,我们在阿方索·卡隆执导的《人类之子》中看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想法。如同《终结者2018》一样,《人类之子》也将未来表现为一片末日荒原,但不需要成群钢铁机器的暴力进攻来实现。在《终结者2018》的故事背后,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警示理念也并不够明晰。当然,如果今时今日我们需要一部末世启示录,为什么我们不在金融危机、生化袭击和环境危机上做文章?当人类都可以按需“定制”自己的宝宝时,谁还需要机器人呢?
电影人,你们该考虑如何重新收回对科幻电影最重要的两个元素的掌控权了。科幻,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幻想。
(编辑: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