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南京!南京!》没有抵抗只有挣扎

2009-04-29 11:42:32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郭海平

    在《南京!南京!》公映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关于这部影片的“抵抗”宣传,正如该片导演陆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断强调的“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南京城里的抵抗运动一直都在。我不明白,为什么南京城会被形容成了屈辱之城、投降之城、懦弱之城?”“因为他们还没看过片子,看过之后他们会发现,我们不是在写中国人的耻辱和伤疤,确实在写中国人的抵抗,而这种抵抗有的是激烈的,有的是悲壮的,有的甚至是软弱和卑微的,有的是无力和绝望的,但是这部电影中呈现的所有中国人都在抵抗,这点我认为是中国人活到今天的核心,我觉得这些事实在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被抹杀和遮蔽了。 ”

    2009年4月22日《南京!南京!》首映的当天我便前去观赏,没想到该片开始出现的却是大批中国军民冲击城门希望逃命的镜头,我感到诧异,虽然影片也希望通过一小部分国民党兵竭力阻挡这种逃亡,而且在影片中的确也反映了这一小部分国民党兵誓死抵抗进城的日军队,但抵抗的情景始终都没有摆脱那段大逃亡的视觉冲击。对此,陆川似乎并没有顾忌,他仍在向媒体诉说“这部电影中呈现的所有中国人都在抵抗”。其实对于“所有中国人都在抵抗”的观点,在我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就觉得有些偏激,但没有料到拉开影片序幕的却是如此的“大逃亡”场景。“抵抗”的主题也正是在这种“大逃亡”的背景下渐渐进入了误区。这其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陆川思维混乱,还是电影审查和剪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对此,观众又会有怎样的疑问呢?

    在刘烨饰演的那位中国军人牺牲之后,影片的主角就集中到了范伟饰演的拉贝秘书唐先生和日本兵角川正雄身上。在影片中,唐先生绝对不能称作是一个抵抗者的形象,相反,为了个人及自己家庭的安危,他可以轻易出卖安全区里的众多伤兵,这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直到唐先生女儿被日本兵扔出窗外摔死和妻妹被日本兵强奸后,这才让这位主角放弃了继续活在人世的勇气。其实唐先生在那段历史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如此脆弱的唐先生与中国人的抵抗又有什么联系呢?再仔细观看其它中国人在影片中的表现,我们依然很难找到像该片宣传的那样充满着抵抗的精神。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这部影片的话,用“挣扎”一定比“抵抗”更加贴切,因为在整部电影中,这个“挣扎”不仅是中国人的挣扎,也是日本人(角川正雄)的挣扎和德国人(拉贝)的挣扎。这个“挣扎”在影片中的具体表现除了是逃亡与抵抗的冲突,生存与妥协的矛盾,还有的就是人性遭遇到了极限的挑战和活着比死去更难的选择。当然,陆川一定是不愿意接受“挣扎”这一主题的,所以他在媒体面前一定要把这种“软弱”、“卑微”、“无力”和“绝望”都说成是一种“抵抗”。其实,陆川对于这种贯穿整部影片的挣扎表现一定是心知肚明的,为了挽回一点抵抗的名声,他努力在影片中去刻意渲染中国官兵集体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的情节,也许是因为这种刻意的渲染有些过头,以至于当这些官兵在高喊这些口号时,我感受到的似乎仍是一种错觉。

[NextPage]

    陆川为什么没有让《南京!南京!》实实在在地成为一部反映中国人抵抗的影片呢?为此,我不得不去对历史的真相进行一些搜索,事实正如陆川所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南京城里的抵抗运动一直都在。”对于这些资料我们至少可以在1937年的日本《每日新闻》中可以找到记载:“离南京25里,京沪铁路占据三分之二”,但“最后抵抗之固”超出想象,“南京全要塞化”了。城外发生了“大肉搏”。 南京久攻不下,12月9日,日军松井司令官曾向南京城空投“劝降书”,并要求中国军民“和平退城”,约定“正午期限”,但被南京城里的中国军民拒绝,并誓死抵抗。12月7日,日军预计“两三日中”将举办“历史的入城式”,即表示在12月9日至10日即可在攻克南京后,举行所谓的“入城式”。事实上,因为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至17日才举行入城仪式,整整延迟了一个星期。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抵抗的确没有虚构,但这一切却没有在陆川的影片中获得最终的表现,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对于上述一系列离奇的表现,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番解释,即陆川的确想表现南京那段抵抗的真实历史,但这种愿望最终还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变得扭曲变形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中,这一“抵抗”仍还是一个过于敏感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今天仍有人并不习惯正视中国人自己的抵抗,“抵抗”在这些人眼里还是显得过于血性和危险。我们知道,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历史的再现一定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如果一定要表现“抵抗”,还是停留在文字语言上要比电影屏幕更加安全。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现实的考虑,以至于使得南京的这次抵抗在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和转化之后,我们看到的也只能是不断地挣扎,对于这种用“挣扎”去替代“抵抗”的做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抹杀和遮蔽”呢。

    好就好在《南京!南京!》的公映和宣传一定还是激发了中国人去思考抵抗的问题,如我们会自问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抵抗的精神,以及中国人在今天到底还需不需要抵抗的精神等问题等等。回答一定还是肯定的,即不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一定都是不能缺少抵抗精神的,因为一旦失去了这种精神,中国人就极有可能会成为任人欺压的奴才和奴隶。《南京!南京!》的公映,使南京这座城市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南京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翻阅南京近一千年的历史,从抵抗金兵的岳飞到反抗蒙元暴政的朱元璋,从发动金田起义的洪秀全到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的孙中山,从偏布南京城的抗日航空烈士公墓、雨花台革命烈士公墓到正在完善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这一切都在向世人传递这样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南京不是屈辱、投降和懦弱的城市,南京注定是一座向死而生,崇尚英雄的抵抗之城。

    2009-4-29

  (编辑:李锦泽)

北京文艺网专稿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