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贞观之治”难道是任由人打扮的女孩子?—— 评82集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

2008-09-02 22:49:54来源:    作者:

   

作者:袁刚

    提要:82集大型电视电续剧《贞观长歌》经央视黄金时段隆重推出,制作方自称是历史正剧,但实际上是戏说历史的商业片,离历史正剧的要求相差甚远。该剧刻意打造的几个女主角大都是虚构,真实见证了贞观之治的老太婆隋炀帝遗孀萧后却未见踪影,不合史实的剧情比比皆是,把历史当成任由人打扮的女孩子,没有反映真实的大唐气象。在古装大片走红的当今影坛,编剧如何正视历史又提高市场收视率,如何把握戏说与正说的关系,笔者认为胡编乱造迎合低俗并不可取,还是应尊重历史,从真实的历史史实中发掘题材。唐朝贞观史事中许多真实的人物故事,其实比《贞观长歌》剧的刻意编造更加生动感人,更能吸引观众。

     关键词:  贞观长歌    贞观之治   影视文化  历史正剧    古装大片   娱乐片

    有人说“历史是任由人打扮的女孩子”。而实际上过去的历史并不一定能任由人随心所欲地打扮,只是因后人的认识不同会有不同的解释而已。但当今以历史为题材的许多影视古装大片,则的确是由不得不任由人打扮了。银幕是虚幻的,影视故事又能有几分真实呢?历史既然成了招惹观众闲暇时注意力的影视故事题材,凡能吊起人们口味吸引观众眼神的,编导们就挖空心思地进行不着边际的编造。这些年来戏说历史的影视片是越演越多,越编越离谱。2007年上半年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82集电视剧《贞观长歌》,投资巨大,制作精美,场面极为宏伟,真可谓是将历史打扮得花枝招展。编造出离奇的剧情,塑造出千古圣君,来迎合当今各色观众的口味,收视率据说是节节攀升。然而一阵喧哗过后,却非但不能给观众一些真实的历史知识,而且也不能让观众获得多少教益,不过是茶余饭后一阵笑谈而已。大型历史巨片看过后没有留下什么正面的好的印象,这恐怕不是编导所宣称的拍摄历史正片的实际效果吧。

     一 、 “戏说”还是“正说”历史

    本来,影视剧发挥些想象力编造些剧情是很正常的事,《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一系列以历史为题材的搞笑、戏说影视作品,情节离奇古怪,收视率都极高,带给民众茶余饭后的欢乐,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戏说历史当然就不是真实的历史,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滑稽搞笑,让观众欢笑捧腹获得轻松和娱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亿万民众需要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以充实日常精神生活。过去长期以来充斥在银幕上的正统严肃政治说教戏和“主旋律”影片,因其内容贫乏,剧情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而遭人冷落。改革既与开放并行,最早开放的就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急需的影视俗文化,打开国门首先就是使得香港搞笑娱乐片乘虚而入,金庸的武侠戏,琼瑶的言情戏,相继充斥于舞台银幕,文革那种以高调意识形态说教掌控银幕的时代,已是一去而不复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文化成了大产业,影视制作部门也由事业单位转为产业公司,政府的投资补贴逐年减少,制片人要面向市场讨生活,而缺乏市场收视率也就意味着缺乏经济效益,这使影视业成为竞争激烈的行业。在文化已成为巨大产业的时代,电视连续剧、娱乐片以其世俗大众化,收视率高,可招来广告,有票房价值,能获取高额利润,而受到影视业投资商的垂青。又由于以现实故事题材来搞笑送审麻烦较大,制片商更瞄准了古代,距现实远一些剧情自由创作编造的空间似乎更大,特别是那些知名度颇高的帝王,于是成了影视业追捧的明星。近年来古装大片从才子佳人戏、武打功夫片到帝王将相戏一路走来,投资是越来越大,篇幅是越来越长,虽然收视率和经济效益都不错,但内容却难脱俗套,思想性更是越来越差。

    《贞观长歌》号称不是戏说而是正说历史,请了国内唐史专家充当顾问,但看下来就越来越感觉不对劲,有人看后感觉唐太宗是那么英明伟大完美无缺,若请来领导当今中国人民奔小康,可真是太好了。但银幕上的唐太宗并非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贞观长歌》对唐太宗的人生阴暗面和缺点尽量隐晦不表,对其事功和善良美德则大肆褒扬,刻意塑造。虽说不象“戏说乾隆”那样离谱以专事搞笑为能事,有不少真人真事作铺垫,片头唐太宗高呼“大唐必胜”,有恢宏的战争场面和细致的治国场景,但总体上看,《贞观长歌》仍然是戏说历史是娱乐片,而并非正说历史,不是历史正剧。

    特别是《贞观长歌》片中虚构了几位女性来充当主角,将唐太宗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当作全剧主线,用以把贞观二十多年文治武功的历史故事连缀起来,则是彻头彻尾的哗众取宠,伪造历史。影片片头说该片是唐朝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场面的确是很大,人物也众多,但却并没有真正展现贞观之治时的大唐气象。

[NextPage]

    二、“胡气”和大唐气象

    贞观元年(627)乃大唐开国的第十年,其时国家才刚刚统一,李世民就先下手为强,杀兄屠弟逼父夺得帝位,但国内外面临的问题却很多,可谓是内忧外患。

    新朝君臣选择“贞观”作为年号,颇具深意,可以说是确定了贞观一朝的治国方针。贞观一词出自《易经》的内卦下三爻,《易.系辞下》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也,常也,即观示,乃卜问、占卜之意。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又有人注云:“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道也”。唐人孔颖达疏:“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又有人解释:“观,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贞观”。贞观一词出自《易经》,亦有道教的意涵,意为正大,要澄清天下,恢复正道。唐太宗选择贞观作为年号,与推崇太上老君李氏道教有关,但真正的意涵乃在于“亡隋之辙,殷鉴未远”,是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一反隋朝的苛暴之政,与民休息,平绥边关,达致和谐,而求得天下大治局面。纵观贞观一朝的施政,唐太宗处处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追求和谐,终于营造出二十多年的天下大治,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初即位年29岁,精力旺盛很有作为,时其所有儿子均在幼稚之中,不可能马上就展开太子地位的争夺,也未能在朝臣中结党。太子李承乾时年9岁,其母系三代的独孤氏、窦(乞豆绫)氏、长孙氏皆为胡人,是典型的胡汉混血儿。李唐虽自称出自陇西李嵩,又伪冒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宗,但实际上胡人血统居多,陈寅恪先生考证出其先祖李初古拔实乃胡人。隋唐大一统实际上正是胡汉融合的结果,李唐皇室既为胡汉混血种,故包容性很大,唐太宗手下有许多出身胡族的得力干将文臣,如尉迟敬德、宇文士及、长孙无忌、契苾何力等人。

    皇后长孙氏即汉化胡人贵族之后,她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李承乾崇尚先祖胡风有胡化倾向,会讲突厥语喜穿胡服,生活较放荡。老二李泰则崇尚汉文化,喜读儒书,谨守礼教,招集一批文人学士入府编纂《括地志》,受到唐太宗的赞赏。老三李治则是个饭桶,长得很肥胖为人憨厚,没有什么本事。由于唐室大有胡气,太子李承乾的胡化倾向并不一定会招致物议,但他嘻戏不谙政事才是最终被剥夺储位的原因。

    胡汉融和造就了唐朝特有的时代气象,宋儒朱熹有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诛杀兄弟子侄之后,当即收纳霸占漂亮的弟媳为妾。在男女关系上唐人不太苟泥于汉人礼节,唐代的妇女因而比较开放。实际上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贪恋女色,不会因为自己追求的女人与别人早有婚约而放弃追求,剧中有唐太宗从谏如流放弃郑氏女之事,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见过郑氏女,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贞观长歌》一剧编造的女人戏、皇子争位戏,故事虽然离奇,却并未能真正体现出大唐兼容并包的风气。

    三、隋炀帝遗孀萧后见证了贞观之治

     为了吸引观众,《贞观长歌》着力推出并打扮了几个女孩子,却编造得很拙劣低俗。

    《新唐书》卷83仅记有一句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谌,剧中却编造出安康公主与商人之子慕一宽的恋情,又编造出公主与薛延陀部酋领夷男的婚约,围绕着公主的婚恋演绎出许多情节,使安康公主成为全剧女主角。而当慕一宽被其大商人的养父告知他是隋炀帝的孙子时,大惊失色,顿时就气馁,因怕暴露身份惨遭杀害,当即遁入空门当了和尚,不敢接受安康公主的爱情,使人感到格外凄凉。编剧把慕一宽是前隋遗孤当着全剧最重要的悬念,一直到剧中才向观众道破,并道破其养父原来是前朝宦官。虽说剧情似乎是相当离奇,但却又与史实相差万里。

    史实是隋炀帝的确遗有子孙后代在唐朝,却并没有遭到灭门诛杀,反而受到了唐室很好的照顾,根本用不着削发为僧藏身寺庙。隋唐皇室杨、李二家本是血缘很近的亲属,隋文帝独孤皇后就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姨妈,隋炀帝是李渊的亲表弟,也是李世民的亲表叔。隋炀帝在江都被左右近卫军弑杀,这些弑逆军官入唐后自以为是兴唐功臣,却没料到贞观年间均遭到唐朝的整肃,唐太宗反而下诏追封褒扬忠于隋炀帝的死士,并隆重修缮了扬州隋炀帝的坟墓。[NextPage]

    有一位真实女人的事迹更令人感到震撼,即隋炀帝的皇后遗孀萧氏。隋亡乱中她流落到突厥,十多年后的贞观四年(630),唐破灭东突厥颉利可汗之时,由执失思力护送,回到了长安,并带回了孙子杨政道,受到了唐太宗的热烈欢迎。隋炀帝的嫡孙杨政道非但没有遭到唐朝诛除,反而得到重用,他与表兄弟萧嗣业因在突厥长大,通晓突厥语言熟悉胡族风俗,成了唐朝讨灭西突厥的重要战将。执失思力也得尚九江公主,为唐征战。

    萧后与隋炀帝的亲生女儿南阳公主,则更早就来到长安,她的丈夫宇文士及乃江都弑逆的禁卫军首领宇文化及之弟,二人在战乱中流离都得辗转归于唐朝,宇文士及找上门来求与公主重为夫妻,但遭到了公主严拒。宇文士及之妹入宫为唐高祖昭仪,他本人后也得尚唐寿光公主,并助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成为贞观重臣。贞观宰相萧瑀和大臣萧璟更是萧后的兄弟。隋炀帝还有一位庶出的女儿得为李世民妃,生了两个儿子,即李恪和李愔,乃是萧后的外孙,祖孙三代一家数口在隋亡十多年后得以团聚,应该说是相当感人的场景。唐太宗能容纳前朝皇帝遗孀,连桀骜不逊长期与唐武装对抗的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后都可以不杀,又怎么会去杀一个小小的慕一宽呢?拥有隋皇室高贵血统“优越”条件的慕一宽,当一位唐公主死活要嫁给他时,又怎么会不敢接受呢?

    当萧后归唐时,也有胡人告发说萧后在虏廷时,唐有不少大臣与萧后通书信,阴谋颠覆大唐,要复辟隋朝。有朝臣提请追查,但唐太宗说:“以前天下未定,人当思隋,突厥方强,愚民无知,虽有此等事,然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须问也”。表现了唐太宗的宽大胸怀和恢宏气度。他对隋朝遗旧信用不疑,收纳胡将为已所用,更委政敌的谋士魏征以重任。特别是隋朝驸马宇文士及在前隋是个奸佞小人,入唐后为人忠厚也成了贞观名臣,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并倾心辅助。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比起《贞观长歌》中虚构的情节来,其实更加感人,更真实更充分地反映了大唐气象。

    贞观之治的大唐气象是什么?那就是开放、进取、宽仁、和谐。唐太宗以宽广大度的胸襟化解各种矛盾,积极进取,使贞观一朝由天下大乱达致天下大治。隋炀帝遗孀萧氏在唐朝安度晚年就是一个奇迹,她是隋国母又是唐太宗的岳母,由隋入唐,在虏廷时就关注唐政治,实际上经历了贞观之治的全过程。她与唐太宗之间有过怎样的互动?又如何以隋炀帝这个反面教员启发女婿?史书虽无明确记载,但完全可以据此演绎出感人的故事情节,体现贞观之治社会和谐的时代面貌。因为隋炀帝遗孀萧后就是贞观之治的最好见证人。可惜82集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虽号称请了唐史专家作顾问,居然连萧后一个镜头也没有。其实,无论是突厥可汗宫帐,还是唐宫廷,都可能出现她的身影,隋炀帝遗孀萧后才是贞观剧中最有内容最有戏的女人。然而,《贞观长歌》却避实就虚,舍近求远,要无中生有地虚构出一些肤浅的假女人来刻意打扮,哗众取宠,这只能说是距离历史正剧的要求越来越远。

    四、皇子争位并非贞观政治的主旋律

     82集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为了取悦观众,竟把前几年拍摄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皇子争位戏,移植到唐朝,随心所欲地把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刻画成阴谋夺嫡的野心家,是极大的冤枉。

    李恪母即隋炀帝之女,贞观四年外祖母萧后归长安见到他时才12岁,李恪的母亲、祖母及舅公萧瑀等等母系一系列亲人,在经历了隋朝乱亡后,这时都笃信佛教,姨妈南阳公主也削发为尼,他们苟全性命于乱世已是不易,这时都安守本份与世无争。早在隋朝鼎盛时萧后就曾写过《述志赋》,称“夫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作为一国之母,她深知居于权力最高位的孤寒,当皇帝“若临深而履薄,心战栗其如寒”。渡尽劫难而余生的萧后的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到她的表侄、女婿唐太宗李世民,使其知道居皇位者如履薄冰,居安要思危,皇帝难当!强盛的隋朝倾刻间灭亡的教训使唐太宗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于是宽仁待民,严以克己。幼小的李恪当然更是受到外祖母萧后的呵护和影响,他虽有文武才能,但与世无争,根本没有参与争储夺嫡,反倒是成了皇后长孙氏所嫡生的三兄弟争位夺储的牺牲品。

    《贞观长歌》无戏找戏地虚构出突厥公主阿史那云这一角色,也是隋炀帝的外孙女,虽与李恪热恋,但竟企盼表兄夺嫡成功恢复杨氏帝业,居然割爱隐退而放弃了与表兄的爱情,这有悖于杨隋后裔入唐后的处世准则。剧中又描述李恪思念美丽的突厥表妹,以致终生不娶成了光棍皇子。实际上李恪儿女满堂且很会过日子,根本没有什么云表妹让他牵肠挂肚。编剧将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女孩子,打扮出一个异族美女来戏说贞观,所占的篇幅也很长,其用心也只能是哗众取宠。[NextPage]

    皇储争夺并非贞观政治的主旋律,贞观十年以后太宗诸子才逐渐长大,此前不可能出现皇子争位戏。为了有戏《贞观长歌》不惜揠苗助长,竟让29岁的唐太宗生出近20岁的皇子,贞观开初就开始了储位争夺。8岁的李恪可以惊天动地干出大事,比他大一岁的哥哥皇太子李承乾竟难以招架,这些在真实的历史上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其实,储位争夺是在贞观十年以后才开始,蜀王李恪并没有参与其事,是皇后长孙氏嫡出的三个儿子联袂演出了储宫倾轧戏。先是魏王李泰窥视东宫,太子李承乾虽跛脚但并非懦弱无主见之人,他召壮士纥干承基等谋刺李泰不果,阴谋败露后储位不保,就一不做二不休,贞观十七年(643)竟联络居功怨望的大将侯君集及杜荷(杜如晦子)等,谋发动有如“玄武门之变”式的宫廷政变,来夺位自保,但未及果行就已败露。

    然而,《贞观长歌》剧中又随意打扮了一位美女来戏说这段历史,虚构出侯君集的独生女海棠来当太子妃,发动政变的罪恶主意居然是出自她。此女忍辱负重,矫情饰非,虽美丽温柔,却满肚子的花肠子主意,居然敢与大将李勣眉来眼去卖弄风骚,以博得同情和支持。历史上李承乾太子妃到底是谁并没有记载,他的儿子除李象外还有李厥,但候君集根本就不是李承乾的岳父,没有理由为皇太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

    侯君集不是贞观之治的主角,他的女婿史有记载叫贺兰楚石,为太子东宫的侍卫千牛。当李承乾储位不保时,侯君集也因破高昌国纵兵枪劫而系狱,怏怏不平,是李承乾通过贺兰楚石去拉侯君集参与太子党。侯君集虽上贼船却十分惶恐而不自安,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充当皇太子武力后盾,也没有从一开始就为保太子而干那么多坏事。《贞观长歌》以侯君集保女儿保女婿来戏说史事,把一员武将塑造为铁胆铮骨的侠义英雄,成为贞观之治的主要角色,而其中相当多的剧情都与史实相悖,是不合情理的无中生有。

    特别是子虚乌有地编造出太子妃海棠受辱的故事,更是十分拙劣。其中李恪以掌捏到侯君集把柄相要胁,无耻地向未来的嫂子海棠提出“初夜权”作交易,虚构得太不近人情,可谓是荒谬绝伦。据说这是为夺嫡戏埋下悬念,有如吕不韦之与秦始皇,但最后是海棠并无悬念地生下一个死胎,而不了了之,并没有出现什么惊人的后续情节。《贞观长歌》把历史当作女孩子来打扮,却仍然摆脱不了乱伦盗嫂的俗套,就算是戏说也戏说得相当低劣。

    五、贞观之治并非唐朝“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旋律是开明专制,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为求治贞观君臣同心合力,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多种改革。

    吴兢一部《贞观政要》,对贞观之治总结得很全面,其篇目如:君道、政体、任贤、求谏、择官、仁义、公平、诚信、太子诸王定分等,涉及面很广,但主旨是以民为本,克己止欲。皇帝唐太宗带头克制自我,虽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能虚心纳下,从谏如流,容许不同政见,集思广益,使朝政生动活泼,吏治清廉。制度上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府决策行政程序化,施政有法可依。唐宰相还有政事堂集议制,实行集体宰相制,除三省首长外,其他官加差遣衔也能入政事堂议政,如魏征以秘书监加“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又设置谏官,减少了朝政决策的错失。有关这些,《贞观政要》中有很多生动的事例,此不表。但看《贞观长歌》,竟连唐初几乎天天都有的宰相政事堂会议场面都未出现,也没有三省运作的场景,把唐朝中枢决策写得有如清朝军机处。

    更有甚者,剧中多次提到贞观“盛世”,贞观天下大治的局面得之不易,但并未出现所谓“盛世”,唐朝“盛世”是玄宗开元时才出现。以当时户口而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全国有890万户,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直到太宗死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全国户数仍不过380万,尚不及隋炀帝时的一半,怎么能说是盛世呢?贞观之治就是由战乱经治理达致和谐的过程,其本身并未达到盛世,民众生活尚很穷,官员也较俭朴。而且,达致天下大治除唐太宗比较英明的领导外,围绕着他周围有一个精英群体,除《贞观长歌》中已出现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岑文本、魏征、马周等人外,还有王珪、薛收、刘洎、褚亮、虞世南、于志宁等一大批诤臣,君臣共同努力,励精图治,才使全国局面得以稳定,人民安居。把贞观之治一切功劳归之于唐太宗个人的绝顶聪明,也不符合历史实际。[NextPage]

    唐太宗也并非没有缺点,有时也很混帐。晚年他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一败再败,象隋炀帝一样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为求长生不死他吃道士炼的丹药,结果52岁就弃世暴崩。他最后安排的接班人也并不理想,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曾口头许诺皇四子魏王李泰继太子位,但被废的承乾感到不平,大臣寒心。皇位经营可得,岂不是开启了乱源,使好不容易取得的贞观之治和谐局面毁于一旦?

    储宫悬置,国无宁日。宰相长孙无忌等转而拥戴皇九子晋王李治,他也是长孙皇后嫡出,表面上看为人较厚道,但并无本事无才能。贞观晚期储位之争又起,使唐太宗“迥惑不决”,甚至抽佩刀欲自杀,长孙无忌惊抱住皇上,取佩刀授晋王,唐太宗顺势对李治说:“汝舅许汝”!这才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然而饭桶李治无才能不久就令太宗失望,又转而欲立“英果类我”的第三子李恪。李恪本人不一定知道父皇的意思也没有去争,但长孙无忌不同意,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劝太宗不要举棋不定。唐太宗虽谴责长孙无忌以李恪非己甥而不立是有私心,但又忧虑再行废立引起动荡,故而未再坚持。历史证明这步棋也是走错了,其实没有才能的李治并不老实,这时已经和唐太宗身边的美人武氏眉来眼去,待父皇死后不久,竟把比自己大几岁的“后妈”武氏迎入宫做了自己的皇后,此人即是武则天。

    《贞观长歌》好以儿女爱情戏取宠,却又不知为何没有以真实人物武则天来做戏,反而虚构了另一位女主角郑丽婉。

    剧中美丽聪明的郑丽婉可谓是武则天式的人物,想嫁皇帝入宫从政,来施展抱负才华。她的父亲郑仁基确有其人,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有什么事迹,仅《新唐书·魏征传》记其女“美而才”,名字无载,只能称郑氏。是贤德的长孙皇后为了讨好唐太宗,提议将郑氏招入宫,并〝典册具〞,好色的唐太宗即〝许聘矣〞!但被魏征以郑氏幼年许婚他人而谏止,使太宗不得不割爱。史书记载这是贞观三年之前的事,但是《贞观长歌》将此推到贞观中后期,大肆编造了郑氏父女的种种故事,甚至把郑丽婉当成安康公主的一个棋子,要夺长孙皇后的爱,让唐太宗移情郑氏,把个郑丽婉当成了贞观之治的后期主角。

    剧中年事已高的唐太宗虽然喜欢郑氏,但碍于舆论而终于没有能纳郑氏入后宫。编剧以克己复礼来戏说贞观,其实,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已经十分荒淫,以大唐当时的开放气象,这时的太宗不会因为一点区区小事而割舍心爱的女人,贞观前期和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实际上大不一样,唐太宗也是个好色之徒,而非圣人。所以说郑丽婉角色的打造,又是《贞观长歌》剧中的败笔。

    六、古装大片如何正视历史

    安康公主、突厥公主阿史那云、太子妃海棠、郑丽婉等大腕人物,占据了《贞观长歌》剧的舞台中心。人们不禁要问,贞观之治难道是任由人打扮的女孩子?

    《贞观长歌》伪造历史,虚构了几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子来戏说贞观,用儿女情戏、乱伦戏、宫廷阴谋戏来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我们也理解儿女情戏在银幕上的魔力,妇女半边天,任何银幕戏剧都离不开有魅力的美丽女人。但贞观之治的历史中难道就没有真实可靠的魅力女人可搬上银幕吗?

    不是的,有魅力的美丽女人除人们熟知的贤惠的长孙皇后外,史书还记载了唐太宗的贤妃徐惠,不但其美丽、文才不在武则天之下,而且贤德有政治头脑,敢谏纠正晚年唐太宗的错失。贞观晚年,唐太宗有些飘飘然,纵欲黩武,徐妃上疏切谏:“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望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为政之本,贵在无为”,切忌骄纵,使贞观“盛业与乾坤永大”。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崩,这位贤妃追思过甚,第二年也损命,年仅24岁,得以陪葬昭陵石室,与唐太宗同寝。这样一位有名有姓的真实美女,事迹感人且颇具魅力,《贞观长歌》为什么不将其入戏呢?[NextPage]

    而就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一年,隋炀帝遗孀萧后也以80高龄谢世,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经历非同凡响,生于后梁帝王家,在隋为国母,在唐为太宗岳母,经历了三代王朝,饱经沧桑之变,阅尽人间兴亡事。她几乎目睹了由乱而治的贞观之治全过程,既是隋由盛而衰乱亡的亲历者,又是唐贞观之治的见证人。她的弟弟萧瑀比她早死一年,通过当宰相的弟弟及其它各种渠道,萧后对贞观政事是清楚的,她是否会对女婿、子弟、儿孙提出规劝,史无明载,但我认为以其地位和老资格,她完全可能对贞观之治施加其影响力。她的谢世当时也惊动了朝廷,唐太宗亲自给她立谥曰“愍”,并备礼远送到扬州与隋炀帝合葬。然而,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见证了贞观之治历史的伟大女性,《贞观长歌》也没有将其入戏,是不是嫌老太婆太老缺乏魅力,或是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女人的存在?要知道,萧后年轻时可是大美人啊!“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春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江上浩烟波”。正说历史的电视剧,忽略了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和题材,而要去虚构打扮一些粉黛入戏,不能不说是编剧的浅陋。

    武则天就更不用说了,她是唐太宗的小老婆,又是太宗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死后她干脆自己当了女皇。在议立武氏为后时,长孙无忌、储遂良等贞观朝留下的辅臣坚决反对,但拗不过憨皇帝。武氏立后当政后设局污陷长孙无忌等谋反,结果将其下狱折磨致死。此前长孙无忌也设局害死了改封为吴王的李恪。李恪无罪,但因“有文武才,地亲望重,中外所向”,在唐太宗死后朝臣出于对高宗的失望仍倾心于吴王,长孙无忌生怕李恪危及自己亲外甥的皇位,故诛杀李恪,“以绝天下望”。但没想到李恪冤杀后不久,长孙无忌也被冤杀,贞观之治的余风也就此结束,迎来的是冷峻苛刻的武则天时代。

    唐太宗当年之所以同意愚憨的李治继统,就是考虑到李治宽厚能保全兄弟们性命。然而李治继位后专宠武氏,而当武则天掌政后更大开杀戒,几乎把李世民的子孙杀了个精光,甚至她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一说为武则天姐姐之子)也被杀死,最后篡国号为周。在反抗武氏、韦氏的李唐宗室中,李恪之子李仁先是进符瑞求自保,后参与节愍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之事,兵败被诛死,成为李唐忠烈。皇子争位宫廷政变戏,因情节跌宕起伏能吸引观众,也是当今电视剧情制作的热点。但自号历史正剧的《贞观长歌》却胡编乱造,颠倒黑白,把大饭桶李治描绘成安守本份的贤王,把与世无争的庶王李恪描绘成邪恶的阴谋家,甚至宰相岑文本也大奸似忠瞒天过海为皇子夺位精心设圈套,这全不合史实。

    依我看,李恪才真正是唐太宗最好的接班人,是延续贞观之治的最好储君人选,可惜他非嫡出,自己也低调从不争位,史书记载他善骑射,能文能武,最类似于其父唐太宗,大唐江山没有传承于他是历史的遗憾。正如唐太宗所说,若李恪继统,长孙无忌等元老会得到尊重和保护,诸皇子也会得到保全,贞观之治和谐的政治局面也会得以延续。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都清楚地记载在史书中,我们又如何忍心以一个电视剧,就将一个历史人物彻底改观,将一个冤屈的好人给彻底糟蹋了呢?

    当然,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不能将其与真实的历史等量齐观,古装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以唐末历史说事,用半露乳房的美女来说戏。这样的大片还有《英雄》、《无极》、《十面埋伏》等,广大民众包括我都在闲暇时爱去看看。这些大片也都思想贫乏,内容粗疏,以乱伦奸杀夺位等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宏大眩目的场面吸引观众,是娱乐片的经典,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贞观长歌》则不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行商业娱乐片之实,其结果是误导了观众。[NextPage]

    如今古装大片历史剧充斥于银屏,文革前毛泽东对古装戏太多是很不满意的,将文化部斥之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专演死人不演活人,是“死人部”。文化大革命将古装戏统统扫入垃圾堆,代之以歌颂工农兵英雄形象的样板戏,又走向了另一极端,以致八亿人民八个戏,观众除受革命传统教育外,没有半点娱乐搞笑的空间。改革开放后情况又翻转过来。但由于意识形态控制仍未彻底放松,有送审制度及怕犯错误,现实问题与近现代历史故事不好搬上银幕,使古装大片又风行一时,有独霸银屏之势。古装历史大片风行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带给了人们许多欢乐,但唯其追求商业利润而忽略内容,思想性是越来越差,甚至不如文革前吴晗、夏衍等搞的《海瑞罢官》、《谢瑶环》、《李惠娘》等,戏说中寓有深意,以历史照射现实,推陈出新。同样是编造情节,如今是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女孩子,当作摇钱树,明明是戏说却要硬撑为正说,造成了很多误解。当今时代既需要戏说也需要正说的历史戏,正说历史戏如我国拍的三大战役及国外《巴顿将军》等大片,都很优秀。历史正剧的最大特点是尊重历史,据说拍摄《辽沈战役》大片时林彪的型象较难处理,问黄克诚大将,黄说林彪还是会打仗的,最后拍成我看林彪拍得还是栩栩如生的,没有刻意去贬损他。《贞观长歌》则距历史正剧的要求相差很远。


   (编辑:杨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