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魏寒枫:《集结号》何处招魂

2008-01-23 13:27:2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魏寒枫

    请允许我安稳自己的情绪,本着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为电影《集结号》写一篇评论。

    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处起干戈,我并非一个绝对的反战者,神往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和里面运筹帷幄、主宰历史的英雄,之于现代中国,那是一串长长的以半普不普方言说话为标志的英雄名单,它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林彪、粟裕、张灵甫……无论成王败寇,他们是现代中国的主人,占据着绝大多数官方印刷物和平民的关注。然而仿佛一个绝望的梦魇,有一个卑微的形象,却从来也不曾从我的记忆深处抹去,如果说那些英雄是我记忆中堂皇的画卷,则这个形象却像一个锥子,毫不留情地将它刺破,直抵内心最不忍的那块角落——那是一个老兵的形象。

    这个老兵的形象,在所谓群雄逐鹿的大好河山里,持续千年。杜甫诗歌《无家别》里,他遭逢安史战乱兵败溃退回乡,家乡早已破败遍地狐狸蒿藜,亲人全部死去,隔过几天他被再次抓走重上战场;1948年的淮海战场,他是国民党黄伯韬部的无名广东老兵,被叶飞部在苏北窑湾镇击败后,躺在尸积如山的广东袍泽附近,遍体鳞伤,凄绝地哀嚎天遥路远无法回乡;20世纪60年代,他是金门败战后从台湾遣送回大陆的被俘者陈之文,回家后被定为叛徒,饱受批斗侮辱,直到1983年被平反,却因为兴奋过度得知消息后当场猝死。现在,我脑海里深深地印上又一个老兵的形象:谷子地。冯小刚电影《集结号》里共军一位卑微的连长。这样大时代里的绝望卷入者,你还可以从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师》里,钢琴师在战争结束后走上绵延无边际的废墟城市时感到,从大卫里恩电影《日瓦格医生》里,日瓦格在俄罗斯茫茫白夜包围的冷屋里,伴着雪原的狼嚎和床上的女人酣睡写诗时感到。我绝望于这样老兵的形象,他们最后一无所有,没有亲人,没有金钱,没有女人,没有朋友,没有荣耀,在一无所有中绝望老去或死去,你甚至都不知道,老去或死去,哪一种对他们来说更幸运。

    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大片不大片,甚至不是什么诚意不诚意之作,我看到的是,一个导演用自己的内心,刻画出一个大时代下孤独而绝望的卷入者,仿佛是为那场内战一切卑微的受难者招魂。电影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最容易使公众投以关注产生共鸣的手段。我无法说这是冯小刚的完全本意,但作为电影受众的我,看到了这些。釜山电影节前,冯小刚似乎心力交瘁,非常不自信,屡屡说出让投资人反感的泄气之言。然而,冯小刚低估了中国公众对非明星担纲的接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对贺岁时间演绎悲剧的承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在这个奔波于生存的时代,内心对历史和未来追问的渴求度。

    还是让我先说说战争场面吧,战争电影没有战场真实,将失去看下去和谈下去的理由。自从《拯救大兵雷恩》问世后,战争电影仿佛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高度,以至于人们说斯皮尔伯格毁了这个市场,后来者没法拍了。这里面,技术高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集结号》没有超出《拯救大兵雷恩》,准确来说依然落后于它,但子弹呼啸和坦克仿佛来自世界之外的迷离般轰隆音效,借鉴得非常好;但应该是超过《太极旗飘扬》的,至少是一个水准,战场造型、爆炸和枪战非常类似。和《太极旗飘扬》一样,它没有非常普遍和圆满地解决一个基本的枪击镜头问题——而这是自有《拯救大兵雷恩》以后,战争片最基本的细节——从子弹射出、枪的振动和烟雾火舌,到真实感觉的击中人体、真实感觉的流血仆倒,通过一个镜头而非蒙太奇剪辑解决,犹如纪录片。《集结号》和《太极旗飘扬》都有这样的镜头,焦大鹏杀国民党俘虏的镜头就是这样处理的,但总体来说,这样的镜头非常少,无论是汶河攻城战斗还是阻击战斗,就算是有,处理也是一晃而过,效果不要说比不上《拯救大兵雷恩》,连更早前《阿甘正传》里丛林中子弹穿行击中人体仆倒在地的感觉都比不上。另外,汶河攻城战斗谷子地以下,那麻利的手势、动作和巷战技巧,联想到中野部队残兵败将,狼奔猪突于大别山和豫西,瘦狗拉硬屎,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什么时候在哪里练成了这样一套盟军侦察兵才有的现代巷战本领。

    然而总的来说,因为《集结号》绝大多数场面虽逊于《拯救大兵雷恩》,但一是对后者有很多模仿和借鉴,二是本身不弱于《太极旗飘扬》甚至超出之,一旦将这样的场面套在中国本土人物、事件和环境上,这种层次较高的本土化,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他从前到后,着力打造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国外战争电影里没看到的镜头,一是汶河城中巷战爆炸人跟着飞出的镜头,二是轰炸韩美联军的交通大桥,三是最后坦克和山炮对轰,这些在预告片里都有体现,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以看得出冯小刚比姜帝圭还要考虑商业性,虽然他那满脑子巴顿将军打仗的派头,还是有些影响当时内战战斗的准确和严肃,这种影响还包括哪怕是屡次通过乔装敌军的办法,都要弄成二战盟军行头的嗜好;还包括朝鲜战场横城郡鸡同鸭讲与美军搞笑对戏那场,虽然那场戏对谷子地和赵二斗结情谊非常重要,但实在不必一定这种处理。

    《集结号》故事的流畅、逻辑的严密和台词的锤炼,同样是不需要多言的,虽然已经有很多军事爱好者指出了很多武器和番号等军事细节问题。它的台词因为来自于民间和土地,显得那么流畅和贴切,时不时流露出底层真实的幽默,诸如已被很多人说过的“头皮上飞子弹,裤裆里晃手榴弹,神仙也得尿”这样的台词。电影里有经常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但绝不是笑场,倒不如说是冯小刚和刘恒准确捕捉到了本来的民间语言,或者说,他们不忍心看着过于悲凉,于是让片中的受难者和观众,享受仅剩的一点幽默的权力,这和《鬼子来了》里面,姜文玩弄找屠夫杀鬼子的那段黑色幽默完全不同。我还注意到,可能是刘恒的原因,里面的台词,很多充满着伏笔和隐喻。汶河阻击战斗那场,最后那么紧张地追问是否听到了集结号,这是全篇的关节眼,冯小刚处理得参差有致,井井有条,特别还插入一位战士突然从掩体中跑出来带着极度兴奋的恐惧问:听到集结号啦?让人忍俊不禁。但两分钟不到,才安排他似乎无意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掩体里面两个战士自己解决了。前后对照,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为什么那么兴奋,那么恐惧!

    让我回到这部电影我要说的上来。这是一部如冯小刚所言,仅讲述英雄受委屈的电影吗?这是一部战争版《秋菊打官司》吗?电影投资人打的宣传词是“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这是重唤英雄和英雄主义的电影吗?几个月前,我看到这句话后说,还在用“牺牲”这个低级意识形态的词语,则这个电影的价值观已经大有问题,那国民党战士算什么?现在我要问,看完电影,我们还需要执意追究为什么不写国军战士命运吗?电影里面,似乎后半段充满妥协,刻意回避,这些看上去的缺陷真的很致命吗?看完《太极旗飘扬》,我欣慰于基于西方经典战争电影普世价值观之上,迥异于《拯救大兵雷恩》以后,《越战忠魂》、《黑鹰降落》、《风语者》、《硫黄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等电影的重复矫情,乏善可陈,《太极旗飘扬》终于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深沉的东方历史宿命和价值观——家国历史政治纠缠,最后归于儒家兄弟血缘情谊——并认为我们可能很难达到并超过,现在,我不得不说,我之前的这些疑问,当看过《集结号》后,我几乎用否定的方式回答。[NextPage]

    这部电影,充满着大时代下,渺小的个人无法自主的孤独和绝望。甚至,它不仅有基本的战争对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而是包含现代中国乃至东方大时代下的无处可逃。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卑微的共军连长谷子地所在连队,战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仿佛是几十年来中国战争电影换了马甲的现代包装。然而真是这样的吗?那些电影里的“牺牲”,无论董存瑞、王成还是谁,都是电影的结束,点题的升华,一部电影就是为了这一刻。这些“英雄”,用决绝的行动和致命的结果,书写着一代中国农民和所谓工人,为了一个信念,一个领袖,义无反顾,死不回乡,电影用充满乐观的精神,铁血证明这个信念和领袖的无比神圣和正确。《集结号》里,所谓“英勇”和“牺牲”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注脚,一个情节推动器。事实上,导演一开始就对此点作有交代,当时是在汶河阻击战的掩体里,两名战士开玩笑,一说你杀得人太多,所以什么什么,一说我杀的都是反动派。这是台词充满伏笔和隐喻的又一例证,它用非常调侃的话语,早早消解既定的“牺牲”和“信念”。我们可以看到,战士和兄弟一个个死去,他们本来显得那么抱团,那么英武,那么男人气概,甚至谷子地的指挥和酷劲,简直不输于汤姆汉克斯,然而从一百几十人的连队,到剩下四十七人,到剩下三十几人,到剩下十几人,到剩下两人,到剩下一人:谷子地。电影用无比清晰的线索(从一开始稍通文墨的某战士,到最后换成指导员王金存记录存活数字),记录着兄弟一个个减少,直到剩下谷子地一个孤家寡人,所谓四百万解放军,竟至几乎无一人知道他,电影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将其逼上茫茫一人的绝路。我注意到谷子地在领胡军扮演的团长刘泽水的阻击任务时,两人聊起他们是一个队伍出身,但那支队伍现在仅存他们两人,那时刘恒随意之笔吗?应该不是,所以说《集结号》台词充满伏笔和隐喻。它是非要将谷子地往一个人的绝望死路上逼啊。

    英武的谷子地,终于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故事刚刚开始。从此,他陷入再也没有挽回的绝望和孤独之中。这不是战争版的《秋菊打官司》,谷子地从来就没有打赢“官司”和“说法”,他的努力和不放弃,从来都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所谓“讨说法”,如果不是导演的幌子就是生活的幌子,只有这样,故事才能继续,生活才能继续;与其说他是为了“讨说法”,不如说,他如果不“讨说法”,还能干什么?

    谷子地走上了证明自己非俘虏和为兄弟讨“烈士”说法的路。再也没有兄弟对他的服从、理解和尊重,他陷入了绝望的弱者之路。被华野抓获时,他因为说自己能打炮,被国军俘虏嘲笑挖苦;战地医院里,被华野政工军官从头到尾怀疑,认定是俘虏要遣送回家;解放后回到汶河县,接受调查时,被县干部骂为“神经病”,最后铁了心要把兄弟们挖出来,被工人骂为“疯子”。从国军到共军,从共产党干部到共产党工人,谷子地之于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威信和尊严,没有人搭理他。由各色人等、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围成的铁壁,似乎同样充满着隐喻,将谷子地的孤独和绝望,更往前推。在“讨说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尊严,连作为军人的形象,谷子地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想当初,我军英武的谷连长,带着钢盔,打着手势,比《兄弟连》还《兄弟连》,说一不二,被华野俘虏后,因为搞笑地骗人说能打炮,才混得一个不被遣送回家的待遇;就算被赵二斗收留,开始也是做个伙夫。朝鲜战场表露出一些落难英雄光华自现的片段后,此后,他再也没有现过英气,再也没有,直到最后。从前是雄壮的伪装军装,转业后还原成泛黄的土布军装;从前咔嚓咔嚓英武挺拔,后来背已经微驼,无法向所有人发火,发了也没用。从前眼神英气逼人,到后来已经半瞎。所以也幸得冯小刚的盟军打仗派头情结,使得前后产生这么大的反差,我很难相信,这完全是导演的无心插柳。当看到他最后赖在煤场非要挖出兄弟们的遗骸,看着他那破烂的棚房,我第一眼就电放到自己一直在想象的被打成叛徒的金门战役俘虏陈之文的老来惨状,家徒四壁,阴暗无人。片中还强调说,谷子地转业后不回老家,呆在汶河县要为兄弟正名。这是一个理由,但如果他不这样做,他还能怎样做?他回家?哪里是他的家?中国之大,他似乎差不多没有一个熟人。片中结尾似乎还充满隐喻地说:他是从小被人丢在一片谷子地里,无父无母,被道士所捡,养大成人。他的命运之路,被弄得这么绝。虽然是江山易色,天下大同,然而当他呆在汶河时,我觉得,他和我上文所提的窑湾广东老兵,命运一样,何处是家?影片仿佛要从各个角度绝谷子地的路。他那么英武,按既定的电影套路,是有美女老婆的。事实上,王金存的遗孀,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就和他一起,在汶河县寻找。饶是如此,电影还毁了一点暖色。因为在朝鲜战场救赵二斗,谷子地被地雷震伤眼睛,已经处于半瞎迟早全瞎的状态,所以他促成了赵二斗和她的婚事,自己退在旁边。或许是故事需要推动,或许是不能太绝望,电影里另一个暖色是邓超扮演的赵二斗,因为他当到团长,有一定资源和人脉,谷子地“讨说法”才可以推动下去。这个角色的安排,是情节的推动器,是少不了的,绝非仅是为了去朝鲜战场一趟,好让谷子地转业时间过渡合理,或者把谷子地眼睛弄瞎了事。他的存在,同样非常鲜明地对比出谷子地的孤独。他的笔挺的军装,他的军方能量,他的潇洒意气,他的爱情,无一不和谷子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谷子地死于汶河县的军人疗养院。毫无疑问,这是最绝望和孤独的死法。电影交代他享年71岁,则这位通过电影才为人所知,且没有邓超和张涵予这样英武状态的无数无名连长之一,1955年前后,已经是40岁了,他的眼睛逐渐走向完全黑暗,他将肯定没有妻子儿女,他没有父母,没有故乡,他的余生,日日想念着死去的战场兄弟,就这样,无名死去。

    这样的绝望,让人心寒。谷子地扮演者张涵予的妻子说,张涵予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走出来,经常半夜惊醒流泪哭死去的兄弟,想一想,我一个电影观众,当晚都满脑子梦见谷子地,张涵予这样,岂非正常,他仅仅是哭谷子地的兄弟吗?他还在哭谷子地吧?[NextPage]

    通常来说,电影有这样的英武男主角,他是能解决很多问题,不堕英雄身份的。谷子地没有。他只是卷入内战洪流的一个无名连长。戴着钢盔不是他的常态,穿上土布黄军装,背着里面放有被褥和脸盆(这是他1939年入伍以来的唯一财产)的网袋,茫然无助才是他的常态。如上所言,电影的台词和叙述非常流畅,充满隐喻。张涵予的演绎极其到位,虽然电影开始一段显得故作低沉而生硬。但越往后,他说得没错,他就是谷子地了。电影结构非常从容,人人有戏,环环交错,考虑商业,最后还通过回忆,交代了最重要的一段战斗戏高潮。这里面,张涵予很多次有情绪冲突和表达的戏,他演绎得可以用完美来评价,和《英雄》里与《菊豆》一脉的用干嚎来表达高潮相比,相去非道里计。因为它来自生活,扎根土地,和自己的父辈有关,和自己的命运有关。这里,我要提取他在四个场合的四句话,第一句是寻找到无名烈士墓时,看着上面一色的“无名烈士”四个字,他痛苦低沉地说:都是爹妈取的名字,怎么就没有名字呢?第二句是当汶河县政府官员要他交代清楚是否俘虏问题和不肯算他的兄弟是烈士时,他扔了椅子后出门喃喃自语:不公平,太不公平了;第三句是当他在瞭望楼上,听说找到刘泽水团长的政委,因此兄弟们有了“烈士”证明人时(他的“讨说法”从来不是决定性的,找到政委不如说是导演一个善意的巧合和恩赐),他边佝偻着腰爬下瞭望楼边激动地哆嗦:二斗可不能诓我啊,二斗可不能诓我啊;四是当在刘泽水墓前,刘的警卫小梁子告诉他其实没吹集结号,因此真相大白好一阵闹腾后,他坐在刘的墓前哭着喃喃地说:不是我要争什么,是兄弟们被算作失踪啊。这四句话,里面的隐忍,比林冲还隐忍,里面的无奈,比民工还无奈,他和他的团长,一起被无奈的卷入,与其说是“讨说法”或什么,不如说是被时代裹胁的卑微的百姓,最后一点无助的哀求。

    这部电影,没有描写国民党士兵的命运,而且从商业和现实环境考虑,没把故事写绝,尸骸也找到了,烈士也正名了,然而,这重要吗?他们的命运,已经打下了基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们和国民党士兵一样,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百姓一样,是这个大时代最绝望的受难者,谷子地仿佛在为他的兄弟招魂,《集结号》仿佛在为谷子地招魂,西方电影里的士兵,无论怎样受人性摧残,至少他们的墓志铭已准确定义,他们的魂魄已安心回乡,那内战中死难的无数士兵和平民,他们的魂魄,何日回家?

    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战争电影,多表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一普世价值观,他们的主题,基于两种政治正确,一是二战,那是自由祭坛庄严的光荣;二是越战,那是国家政策失误对士兵生命和人性的戕害,因为主题的框定,发轫于《西线无战事》,经由《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至《拯救大兵雷恩》到巅峰,终于无论价值观和技术都说无可说,日渐式微。《太极旗飘扬》和《集结号》,基于普世价值观,已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内涵,冯小刚仿佛正在开启中国民众寻找现代中国的心灵之门。釜山电影节后,他或是受观众的感召或是受投资人的压力,唱起高调,理由是导演有名,他高估了导演的作用,他唯独没有足够准确看到电影的作用,看到他自己创造的电影的影响。一个非特殊的周五,北京万达影城,时至晚上11点,全部满座,电影放完,竟然在没有任何导演或演员在场,没有任何捧托在场的情况下,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指向的是冯小刚导演作品——《集结号》。


   (编辑:李金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