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玩了43年摄影的王石,不仅仅只是企业家

2016-06-30 15:44:1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王石,蜚声中外的著名企业家,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和创始人,虽然现在媒体报道说王石可能会被董事会“踢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玩了43年摄影的王石。

0.jpg


  王石,蜚声中外的著名企业家,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和创始人,虽然现在媒体报道说王石可能会被董事会“踢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玩了43年摄影的王石。


他酷爱摄影和极限运动,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他在完成“7+2”探险的同时,也用相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瞬间。他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拍摄的优秀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摄影人的执着与坚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艺术才华,王石的作品中,有满脸油彩、笑逐颜开的尼泊尔人,有在南极把衣服脱光了倒立的队员,有世界各地绝美的景致,也有在讲述心情的荷花、柳树……作品中的闲情逸致,正好符合忙碌中最需要的悠闲和晴朗的心情。“现在来说,有一个很清晰的主导思想就是拍摄美好的东西,这时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视角和内容和过去都不大一样了,原来很容易成为拍摄对象的贫穷、醉鬼我现在都不拍了,主要是梦想、关爱的东西,当然表现得好坏再说(笑)”。



1.jpg


2.jpg


极限运动摄影的取与舍


王石


  我从少年时就喜欢上了摄影,17岁到新疆当兵,5年后复员,领取了180元的复员费。就用其中的120元买了一台上海产的海鸥牌120照相机,又花了30多元买了一套冲印设备。


3.jpg


4.jpg


  那时候刚刚复员回来,在工厂里当工人,业余时间的一个喜好就是拍照,回来就冲印,记得当时跟我弟弟住一个房子,晚上下班回来冲洗照片的时候,还要把他们轰出去,冲印完后才放他们回来。

5.jpg


  那时对摄影没有系统的学习,主要靠实践中的摸索和对报上优秀作品的学习,看的多了,自己也蠢蠢欲动要投摄影稿,当时杂志很少,主要是报纸,铁路上的报纸要摄影稿,我就频繁投过去,当然结果参差不齐,每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印在报纸上,内心总是喜滋滋的。这段投摄影稿的经历,对我最终形成摄影兴趣非常关键。我开始意识到,摄影不只是操作照相机的技术,更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媒介,它能捕捉到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瞬间,讲拍摄者的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观看者,而拍出好照片尤其是人物类好照片的关键,就在于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你必须与被拍摄者合为一体,将被拍摄者自己也没意识到的诠释角度,永久刻在底片上。


  这样一直做了差不多一年,之后就去上大学、参加工作、创业,虽然越来越忙,也逐渐喜欢上了登山、滑翔机、赛艇等运动,但摄影方面的钻研一直没有放下。


6.jpg

7.jpg


  到了深圳之后,离香港近是一个优势,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观念。在我没到香港前,就托人到香港买了台奥林巴斯的135照相机,虽然不是顶级,但一直用到95年,然后开始换尼康的F2,之后一直是用尼康,2000年之后又开始用莱卡,现在专业摄影场合用的是莱卡和尼康。现在随时iPhone在手,用来记录你的生活写入微博很合适,但对于专业摄影来说,新的拍摄工具和习惯带来了一种风险:过于轻率地按下快门,导致思考的草率。


8.jpg

9.jpg


  1997年开始准备西藏之行,开始一系列登山探险活动,这时开始思索,如何把摄影不仅仅当做平时生活的记录,而是把它和探险过程结合起来。回顾人类摄影史,那种把日常生活拍出别样美感的手法当然是一种风格,但我以为,如果能赋予作品更多的时间性和不可重现性,作品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丰富的维度,比如罗伯特·卡帕拍的西班牙内战、布列松镜头中的二战等,摄影与绘画虽然同为视觉艺术,但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绘画做的是加法,而摄影考验的是减法,所谓“在一张照片的范围内、在某个处于展现在我眼前的过程中的情景的范围内获得全部精华。”以有限的几个瞬间,调动起观看者对整个事件的回忆与想象,是摄影的奇妙之处。


10.jpg

11.jpg


  摄影的这种减法思维,与做企业的专业化战略是相通的,也与我从事极限运动摄影的感悟相符合。登山这项运动和其他运动不一样,环境非常寒冷,需要严格控制体力消耗。在山上,你手指伸出来就很容易受伤,所以不要说拍照,哪怕稍微不注意,比如伸出手系一下帐篷的扣,时间长点就会冻伤,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时拍摄,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但我还是喜欢拍照,从骨子里觉得这是必须记录的内容,所以在山顶,必须综合分析判断各种情况,权衡是否是冒这个风险,把手套摘下来拍照。除了冻伤风险,超低温环境下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设备失灵,在珠峰顶上,不要说数码照相机,就算用纯机械照相机(像尼康F2、莱卡),都可能失灵。


12.jpg

13.jpg
2013年4月17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时,王石就在现场,他在第一时间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放在微博上,后来《纽约时报》使用的爆炸图片就是王石拍的,王石至今很得意。


  我曾经于2003年、2010年两次登珠峰,目前是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中国人,在这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中,有一次我放弃了拍摄机会,还有一次没放弃拍摄机会,带来了很大的损伤。


  第一次登珠峰,在海拔7900的位置上,因为明天准备冲顶了,我在帐篷中放松休息。这个时候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养精蓄锐,一切为了完成明天的冲顶,但当时一个队员在外面说,晚霞的景色非常好,必须拍摄,我当时明白,任何体力的损耗都会影响登山,为了保存体力,我在帐篷里始终没有动。因为那位队友单纯是拍摄风景,而我更在乎对于“人”的拍摄。结果第二天我登顶了,前天晚上那位非常兴奋拍晚霞的队友,由于体力消耗就放弃登顶了,这是我一次放弃。


14.jpg

15.jpg


  7年后第二次登珠峰,就没有放弃,那次是从南坡。登顶之后,突然发现左眼供血不足暂时失明了,右眼又严重雪盲,那个时候由于雪盲,再加上戴着墨镜,你什么都看不到,但我被大家登顶之后互相交织的情感所打动,一时间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只是凭着一种“不拍便会抱憾终身”的冲动,冒着另外一只眼睛也失明的风险,掏出相机拍照,紧张感、兴奋感、恐惧感和成就感一齐涌上来,以最快的动作操作,完全忘记了山顶的温度。等到下撤的时候,眼睛基本上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下撤到冲锋营地8000米的位置,双眼暂时失明。但我心里特别平静,我不认为是我多拍摄2张照片造成了损害,在突击营地紧急处理,眼睛全蒙上强行吸氧,休息了4个小时,之后右眼开始慢慢恢复,然后紧急下撤,现在回顾那段经历,不免有些后怕,但我在心里假设,如果再有一次类似的情况,我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16.jpg


17.jpg


18.jpg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你把拍摄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用理性来解释了,极限运动摄影中那些取那些舍,你未必很清楚,更多是凭着一种本能,既然走上这条路,你这样做就很值得。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