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模仿带来的思考——评福话剧《继点.片段》

2008-07-19 08:08:53来源:    作者:

   

作者∶林尚之

    题记  很有幸,看了师大文学院的原创话剧《继点.片段》。这是他们为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排的一出话剧。所以看得很认真,回来就写了下面的文字。

    情节介绍

    这出话剧讲诉了好几个故事。可以分成戏内之戏,和戏外之戏。

    开始是一个有希腊戏剧风格的开场,说出了贫富之间的矛盾;再有就是陈宝琛兴办教育的事;民国时期革命者被关在监狱里的段子。以上是戏内之戏,下面有戏外之戏:“陈宝琛”剧组的导演带病排戏的事;“革命者”剧组的导演支援西部的故事。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话剧的故事很多,而且都每个部分都只是点到为止,所以他们取名叫做《继点.片段》。

    而这个话剧的描述形式受了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很大的影响,也是采用两个剧团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排戏撞车,引发戏里戏外的故事的方式。关于这一点的好与不好,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专门说说自己的看法。他们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把上面的零碎片段都串联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因为都是片段式的串联,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结局,所谓的开始。每个故事的象征意义都很强,不过融合的好不好就需要讨论了。

    模仿带来的思考

    我相信看过《暗恋桃花源》的人,在看这个戏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没有看过《暗恋桃花源》的人,在看这个戏的时候,会有很强烈的新鲜感。很不幸的,我是看过《暗》的人。所以当我看发现他们也是运用这样的模式来演的时候,便开始挑剔起来。因为模仿的痕迹真的太过明显了,连人物设置都差不多。那个小三,不就是“顺子”么?

    由于我和他们的主创人员并不是很熟悉,所以现在只能揣测他们这样处理的原因。如果我是这个剧的编剧或者是导演,我可能会出于这样几种原因导致有这样的处理方法。首先,《暗恋桃花源》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使得在自己创作的时候来是会往那个模式上靠。因为它真的很新鲜,很经典。其次《继点.片段》想要表达的故事又很多,怎么样才能让他们都合理的串联起来呢?《暗》的模式无疑是能找到的最便捷的方式。我想,这样的模仿可以使得学生的作品更容易成活,而同时,它又能使得零散的情节能够放在一起而不显得僵硬。从这点上来说,这样的模式是可取的。

    但是,同样的,一个模式在模仿的时候,很容易走入形式化。就是没有理解到《暗恋桃花源》之所以那样悲喜同台,还能那样融洽,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了这个原因,才导致导演的有这样的安排。

    赖导在制作《暗》的时候,是在20年前,那时候台湾的政治形式才开始从独裁走向开化,所以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产生,并且也在互相干扰。而《暗》中所反映出来的两个剧团的互相干扰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从这点上,就让当时的观众产生很大的共鸣。而《继》这个话剧显然没有这样的土壤。所以《暗》的两个剧团在互相干扰,这也是在为其中心思想服务的。换句话说,也是和那个话剧的主体思想“乱”吻合的。你看“暗恋”部分,云之凡和江滨柳的分隔,就是因为“战乱”。而“桃花源”的部分,其本身就是在借这个戏来讽刺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的“闹”与“乱”。他们的戏外之戏就更“乱”了。所以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还有个不相干的戏外之戏,但是从这一点上是高度统一的。而《继》显然没有这样的统一成分存在。

    相反的,《继》运用了这样一个“乱”的模式,反而削落了很多东西。我理解来,《继》的每个故事其实反映的主旨是不一样的。他们真的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是“片段”。这样的情况之下,运用赖声川的模式就要花很大的工夫琢磨了。因为戏外的部分真的是太抢眼了,盖过了很多故事本身的部分。[NextPage]

    第二点,因为《暗》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所以他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又因为这样的差异,使得中间用来连接的戏外之戏的部分的搞笑显得比较自然。因为从一个悲剧中出来,现实的部分由争吵到搞笑,再进入喜剧,他们是一条连贯的波浪线。同时,给人的感觉也很有节奏感。他们之间的争吵出现的笑话,也是符合全剧的精神“乱”的。在这一点上《继》的戏外之戏的搞笑就显得很苍白,很刻意。

    因为《继》的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没有很明确的悲喜定位,或者可以说都是正剧。但是中间的戏外之戏的情节又明显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所以他们的曲线就变得是断开的,高低不一样的线段。也会让人笑,但是很容易就只是一笑而过了。对于那些故事的本身,很大程度上被忘却了。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其实《继》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典型,单独出去都会催人泪下。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感人都淹没在观众的笑声里了。又因为他们的格调很类似,放在一起没有对比的效果出现,反而给人一种重复,拖累的感觉。而《暗》是让很多人笑到哭,哭到笑的。

    其实,个人觉得用一个人的在看历史书的方式来串联,这样的模式可能更好些。因为他们的几个故事的连接点都是表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这样的主题。陈办教育是想用知识武装国民;革命者本身就是知识的承载者;而两位导演的故事正是在说明知识在主导着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高尚的选择;最后的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问题,也可以用“知识”作更具有象征性的回答。戏外之戏的改成看书,或者是一个老师在授课,那更符合“传授知识”的宗旨了。对于这一点,又和师范大学教书育育人的主旨统一,相信会更和谐些。而这样的安排的话,就可以让每个剧可以再动人些,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再一点,还能让我们这些《暗恋桃花源》迷不至于看着难受。

    我们自然不能把对学生的要求提到赖声川的标准,如果谁都有那样的水准,那赖声川也不是大师了。师大的同学排这出戏,光演员就有30个左右吧。在校园里有这样的规模,就这点来说,就很佩服了。希望他们以后能更好。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