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知道凶手是谁!”身着灰裙、头戴瓦楞纸王冠的俄狄浦斯王咄咄逼人。简单粗暴不容侵犯,是柏林德意志剧院带来的这部《俄狄浦斯城》的节奏。甚至有观众事后在微博分享,“买票看戏就为了被挑衅,不爽。”这般逻辑,记者只能呵呵呵了。如此便为挑衅,那这位观众可是没有被权力真正压迫过,没有为暴力真的午夜梦醒过。权力、民主与暴力的主题,从2000多年前这几部古希腊作品诞生之时,就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原罪与梦魇,而“暴力只能产生暴力,权力只会引起反权力,恐惧也只能挑起恐惧”。
有意为之的挑衅
这是一部戏剧大串烧。150分钟的演出里,你会看到《俄狄浦斯王》《七将攻忒拜》和《安提戈涅》的故事串联,而这3部古希腊经典作品来自3个文学巨头:索福克罗斯、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当然,本戏分量之重不仅于此。
全戏分3幕,分别对应如上3个古希腊故事。三部曲串联的优势在于,讨论主题不只停留在伟大英雄各自的命运上,还可以获得对于人物、权力和神话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的进一步解构。
第一幕里,被诅咒的俄狄浦斯王被生母遗弃,难逃违背人伦弑父娶母的命运,知道真相却因此无法确定自己身份的他却只能对自己下手,刺瞎自己的双眼。第二幕里俄狄浦斯王的儿子厄忒俄克勒斯贪慕权力,背弃与弟弟波吕尼刻斯轮流执政的协议,小儿子与敌人联姻,只为争回王位,随即上演兄弟残杀的宫廷大戏。第三幕里,俄狄浦斯王的女儿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违背新国王克瑞翁的法律而被处死,而戴上王冠后的克瑞翁,用过分的专制和强硬来弥补自己的脆弱,最终走向不归路,忒拜城瘟疫横行——这是一个家族的戏剧编年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命运史,还是权力的疯狂灾难史。
该剧在德国演出时,曾被观众和媒体诟病:如此庞大的古希腊题材,为何取消了必不可少的合唱团环节?这正是该剧的目的:“取消合唱团的本意是为了让作品本身有更强烈的挑衅意味,通过话剧本身直接向观众发问。如果再延伸,那么观众和媒体就是合唱团的一部分。”也难怪北京的观众会因赤裸裸的挑衅而恼怒。
该剧舞台呈现极简。三合板铺就的弧形坡度舞台,空无一物,人物一次次冲上舞台上的斜坡,直到最高处绝壁一样的高度,成为障碍。剧中所有角色身着同样的灰色裙子,唯有不同的T恤颜色代表角色不同的性格命运,服装不会繁复到分散注意力,却还能突出人物在命运前的可怜无助;纸做的王冠,代表权力的虚无与可笑,易得更易失; 舞台灯光设置分别为上午、中午、黄昏,对应了斯芬克斯关于人类的谜语,也恰到好处地投射了角色的剪影……一切回归戏剧最开始朴素的形态,剩下的只有表演,硬朗有节奏的德语和淋漓尽致释放的欲望。
总理默克尔也入戏
2012年,德意志剧院在讨论来年演出季主题时,确定了3个关键词:权力、民主和暴力。他们借新旧不同的素材来排演新剧目,本剧即为“命题作文”之一。有着民主典范的国家来反思民主与权力——听上去,这多少有点讽刺。
全剧演出的最后,克瑞翁有一段很长的独白。创作者分享,此段内容和风格均是模仿一位法国作家的新书《你们站起来》,寓意对德国和欧洲现有政治上分化的状况攻击和批判,“其一,整个欧洲范围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主制度,如何在不同的制度之间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其二,面临大选的德国又存在着哪些民主危机?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危机导致德国社会的分化,戏剧必须介入其中。”
被命运捉弄的俄狄浦斯王由德国实力演员乌里奇·马特斯扮演,他目光精炼,强势号召,人生只有一个目标:摆脱命运诅咒,获得强大权力。他像是走钢丝的人,如何掌控自己手中的权力,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权力,又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步。
精心的设计还在于女演员苏珊娜·沃尔夫女扮男装反串演出的俄狄浦斯王内弟克瑞翁一角。其实一开始在设计克瑞翁这个角色时主创曾考虑过戴面具演出,后来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这部戏中无论男女角色,着装都是一样的,目的就是想抹杀男女之间强烈的性别差异,来挖掘人面对权力时的表现。”
克瑞翁在俄狄浦斯执政时忠心耿耿地辅佐之,但当自己经历了儿子互相残杀的家庭悲剧失去了最爱的小儿子之后,在情感上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他再也不能保持原来的理智,他不仅成了命运打击的牺牲品,也成为了权力的奴隶。事实上,在设计这个角色反串时还考虑到世界女性参与政治的现状,比如,“德国现在的总理默克尔也是女性。”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