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对于我这种从来没能看完过全本《三国演义》的人来说,“桃园结义”、“刮骨疗伤”、“借东风”、“华容道”这样的故事,都再耳熟能详不过了。这些故事于国人而言,早已化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融入一切市井生活、书本教育和娱乐戏耍。所以如果要在戏剧舞台上再单纯地演一遍或讲一遍《三国》,估计打瞌睡的概率得在五成以上。
有谁要听这么陈旧老套的故事?该怎么讲这种耳朵听起了茧的老故事?
爱,才是终极主题
林奕华[微博]的聪明在于,他对故事其实没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故事背后的那些人物心情、人生道理,以及一些没办法放到桌面上来讨论的历史人物之秘密心结。譬如“曹操斩华佗”,史书上的解释是曹操多疑,担心华佗要开颅治病是为了替关羽报仇而趁机杀自己,另一解是说华佗希望以治病要挟曹操以求升官加爵。但在林奕华的《三国》里,这对黑衣白衣相见的人儿,却在长条桌上扳起了手腕,并由曹操的自恋和痛恨一切他所“爱”的人都离他而去作为“病”的主因,进行丝丝缕缕的剖心剜腹。
对于习惯以传统历史视角观察和分析历史故事的人而言,林奕华的切入角度绝对颠覆——爱,几乎成为他一切作品的主题,虽然有世事的纷乱与争斗,虽然有古代版与现代版的各种职场拼杀,但“爱”永远是背后的绝对主题。从《华丽上班族》到《在西厢》,从《贾宝玉》到这一次的《三国》,在“成功”、“理想”、“婚姻”、“觉醒”、“责任”等一切主题的背后,我都听到一个声音,说:一定要爱,不然就来不及了。
所以即使是在《三国》这样一部以“男人故事”为主线的“成功学”教案里,每一个故事背后,还是爱与孤独,我记得有一段是报剧中各个主人公的名字:你,谁谁谁,死的时候几岁;我,谁谁谁,死的时候几岁;一路报下去……到某一句时,你心里突然就会想到:啊,我,就算活到多少多少岁又怎样?就算富可敌国、权冠天下又怎样?我幸福吗?我有爱人吗?被人爱吗?
攥拳而来,撒手而去,这一世,我们可以经过的,真正可以得到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爱与被爱,以及其中的幸福甜蜜和跌宕心情而已。
多,也是一种不及
说到底,我一直觉得林奕华所有的戏剧作品的核心都非常单纯简朴,很好领悟。但呈现于舞台上时,却往往是一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次的《三国》也是,女子学校的12位女生,3位男老师,再加上长坐于右台口的“男人”,16位演员轮番上阵、交互演绎、各种排列组合、跳进跳出、英语法语闽南语和台式普通话……坦白地说,即使完全不走神,要想成为不miss掉剧中任何一个信息点的观众,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太强大了。在女学生以“腐女”姿态热演曹操和陈宫时,老师冷不丁一句“Behave yourself”令我爆笑出来,转而又尴尬地发现,剧场里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在笑。
为什么?为什么林奕华要在一部戏里放入这么多的调料与内容,以至于宴毕食客们不得不扶墙而出,甚而中途引退?这几年,林奕华的戏之“长”,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其实,3小时的长度,只是一种时间上的维度。而另一种”长“,是心理维度。它可能意味着”多“,也可能意味着“冗”。对于艺术家而言,有无数的话要说,当然是好事,这至少表明他有所思考和期望表达与交流。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却未必是最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古人作画亦有“画留三分白”之精要,旨在让观众“听”、“观”之余,可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连续3小时被语言和画面轰炸,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若单从舞台技术层面而言,国内舞台几乎无人可与林奕华争锋,仅《三国》开场那几分钟的人物登场、矩阵变化、灯光交替、音乐配合、舞台设计中各项出入口的运用和展示,尽显其行云流水之导演功力。这种内在的节奏掌控力和艺术修为,是其作品最大的亮点之一。女校学生对男人世界故事的重新演绎,颇具反讽意味,一方面当前社会早已突破古代三从四德的女性桎梏,将女人也一一锻造成了“女战士”;另一方面暗示古往今来,人都是被“社会”所教育和塑造的,男人也不例外,因为当男人成为男人之前,他,他们,也不过是这个社会大学堂里的小学生一枚。
曾在《贾宝玉》一剧中有过精彩表现的“十二金钗”,在《三国》里更上层楼,她们每一个几乎都具备了雌雄同体的表演能力,并分分秒秒地在精壮嗓音和莺啼燕语之间转换。这种表演方式的好处是每个演员都可以当成2个甚至3个、4个、5个来使,她们可以在不同的人物组合与变化中反复出现,效率奇高。但缺点是等演到下半场,我已经记不清她们分别谁是谁了。太多次的变化之后,效率退化为零乱,符号散碎为意象,所谓过犹不及,大抵如此。[NextPage]
等, 下一站相遇
尽管每一次看林奕华的戏,都会觉得那里略长、这里略多,但每次,我都还是会满怀期待地入场,看他的新戏。我知道他不是腹中空空,他一定会有东西要给你,也一定会让你有所“得着”(粤语中的“收获”之意)。舞台上的那些美,语言与故事背后的那种真感动,每一次都会有,从不踏空。我想喜欢林奕华的观众大概也都是些“贪心”的人,所以才会一次次地走进剧场,想要再多“得着”一些;而林奕华也怕负了他们的这份需求,所以总是想要多给一点。
对于他的作品,我也同时有着两种矛盾心态,一是前往学习,愿意静心聆听,小心收藏;另一方面又总是忍不住以一个评论人的心态暗里量长比短,觉得这身衣服哪里哪里得改改才好。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是他的舞台世界;你看曹操与华佗,赵云与诸葛亮,孙权与周瑜,那是两两对话吗?有时候,我觉得那分明是一个人在内心的自言自语、左右互搏。在这个大熔炉之中的我们,在内心深处,并无太大的分别,而立于舞台各处的你我他,或许只是一个人的诸多影子。
我在我的矛盾心理中,读他的自言自语,刹那间有种恍惚的交集:哦,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彼此遇见自己的。在漫长的历史里,在匆匆的此生中。
所以,尽管长,尽管可能有点琐碎,尽管会遗失掉许多信息,但还是要去看看林奕华的《三国》。事实上他的每一部戏都值得走进剧场,如果桌上的食物太多,就挑你能吃的、爱吃的享用,无论如何,这个夜晚不会令你空腹而回。
更何况,你还有可能在散场后这个繁华城市的夜之华灯中,因某句击中你的台词,而心生温暖或沧凉。彼时若你的身边有爱人相伴,那便是人生的至珍贵时刻了。Dear,take care。
(实习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