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往往是人们回顾总结和展望憧憬的阶段。而今年戏剧圈的一大特点就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盘点2012年。不仅各大媒体依然按惯例将过去一年圈中重要的人与事梳理总结;不少戏剧人、“剧评人”也纷纷撰文“戏剧盘点”;而且还有不少观众把自己过去一年看过的戏票票根“晒”出来,将自己这一年看过的演出评点一番……一时间,网络上“盘点”四起,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气势和热闹。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非2012年的好戏特别多,而是因为微博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成了有了话语权和传播能力的“自媒体”,所以很多人都忍不住要借此机会表达。而2012年特别让人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戏剧评论因此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影响力。
相比起以往以专业人士、媒体作为主导的戏剧评论,如今由于自媒体的影响日益强大,个人对于戏剧的评论和观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每天各种演出结束之后,在媒体还没来得及进行报道之时,网络上就已经迅速涌现出大量来自观众的自发评论,这些言论虽短,但真实、鲜活、充满个性,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了解观众真实看法的最佳捷径。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因为评论不仅会对一部作品的口碑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会直接触及演出的商业利益。大家都说好的作品,自然卖得好;而恶评不断也必然会影响票房收入。因此戏剧圈、电影圈中的“微博营销”也就应运而生。去年,几乎所有剧组都在利用微博为自己的演出进行宣传,每个作品诞生后,剧组都会用密集的“观众好评”来疯狂“刷屏”。作为戏剧制作方的一种商业宣传手段,此举无可厚非,但对于戏剧创作人而言,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既不要被泛滥的“被选择”的美誉冲昏头脑,也不要被各种批评过分激怒。
另外,一些自诩为“戏剧评论家”的作者,出于各种目的,会在“剧评”中用激烈甚至恶毒的言辞将种种“大帽子”扣在某些戏剧演出的头上,貌似犀利大胆,实际上个人情绪强烈。更有甚者,有些人还玩起了“球队经理兼职业裁判”的把戏——一边担任戏剧演出的制作人,想方设法宣传和营销自己的项目;一边又自称“独立剧评人”,借助媒体平台来抬高自己、贬低对手;实际上是维护自己利益,却打着“公正”的旗号争夺话语权。而电影圈中雇佣“网络水军”来党同伐异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批判。
这些做法对整体文艺环境毫无益处,因为良好文艺环境的建立和维护,不是通过高高在上的口诛笔伐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通过割据势力、你争我斗取得进步。回顾中国戏剧并不一帆风顺的发展道路,能够有今日的成绩和氛围,是靠所有心怀理想、踏实做事的人在各种困难中共同努力、彼此尊重才共同建立起来的。因此虽然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大家对作品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但评论者首先还是应以平和、善意的心态对之。而对于一个戏剧团队中的戏剧制作部门和宣传部门来说,高级的做法,应该是保护戏剧创作者的心灵以及整体的戏剧环境,让自媒体成为及时、开放的探讨空间和交流平台;而不是让之成为“捧杀”、“棒杀”、满足名利私欲的利用工具。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