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猫”被围攻时高喊“哎呀我的妈呀!”;“贵族猫”在唐人街吃起了涮羊肉、烤鸭,还有三十年的茅台,临走时还不忘来上一句京味十足的“回见了您呐!”……自今年8月诞生以来,中文版音乐剧《猫》已经在全国各地的舞台巡演超过百场,票房收入高达4700万。如今,带着“北京味儿”的“猫”,又要在北京世纪剧院的舞台上连演五十余场。
其实,作为世界最经典、有史以来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在这只“猫”会说中国话之前,英文版《猫》曾经数次到中国演出过,还曾经登上过人民大会堂的舞台。然而,它的第十五个语言版本——中文版的诞生,格外有意义,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这只风靡世界三十多年的“猫”又会了一门语言,而且也是中国在向西方学习音乐剧产业化的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文版《猫》的前生今世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就是《猫》。”这只“猫”在会说中国话之前,早已有着极其辉煌的经历。它是有史以来最成功、最著名、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自1981年在伦敦首演以来,不仅在伦敦演出场次多达9000多场,而且以十几种语言在二十多个国家、30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过,创下28亿美元票房纪录……
虽然《猫》是音乐家韦伯根据诗人艾略特为孩子们所写的诗歌改编而成的经典之作,而且整个演出中满台猫咪出没,满场欢歌热舞,但它绝不是一部儿童剧。作为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首,《猫》承载的内容与意义并不简单,“喵星人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人间写照,“猫”的故事也引发着观众对人生的多重追问。
例如剧中“剧院猫”格斯一段,情节跌宕,哲思隽永,颇具英国传统戏剧精髓。格斯是剧院里的老猫,年轻时曾是剧团中的风云人物,当一切成为回忆,年迈的“剧院猫”只能用嘶哑的嗓音回味他曾在聚光灯下的耀眼时光。另外一只演唱经典金曲《回忆》的“魅力猫”台词虽然不多,但看到她精致而褴褛的衣服、秀美却落魄的妆容以及哀哀切切的背影,就能让人想象出她曾经如何得宠、如何如金丝雀般寄生于富贵之中,后来又是怎样落魄、在潦倒中挣扎的人生故事。
此次中文版《猫》上演之际,还有人对剧中角色进行了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中国式解读:“保姆猫”像热心的居委会大妈,“贵族猫”是养尊处优的北京胡同大爷,“领袖猫”是位高权重的领导,“火车猫”是兢兢业业的公务员,“魔术猫”是文艺清新小青年……不管这样的对位是否准确,但会说中国话的“猫”确实让中国观众感到前所未有的亲近,剧中那些深刻隽永的意义也更容易让人感动和理解。
让“猫”说中国话是个复杂工程
中文版《猫》的演出沿袭了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的做法,在造型、台词等方面做了不少本土化改造,见缝插针加入流行语和本地方言,更让人有亲切之感。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在制作前期,中文版《猫》的中方导演刘春跟英方导演乔安·罗宾逊两人一人手里捧着一份被分成三纵列的剧本一点点细抠,上面除了英文原版、中文译版之外,还有从中文译版直译回英文的一版。因为所有的改动都会影响到舞蹈动作,包括敬礼、打哈欠、跳上、蹲下,都需要和演员们嘴里唱的对应,因此在打磨出最终适宜唱、适宜听的中文歌词之后,还需要两个导演在现场对演员动作进行一一对应的修改。刘春说:“这真是个挺复杂的工程。”[NextPage]
“关于《猫》的唱词翻译,我跟英方斗争了很久。”刘春私下透露,“其实就连英国人都说,他们自己在看戏的时候都会有60%的唱词听不懂。因为艾略特的诗本来就是这样。”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作品一贯带有象征主义的深远意味。但刘春坚持认为,“如果照英文原词直译,中国人肯定听不懂——只有听懂了才能接受这个戏。”
例如开篇合唱的《杰里科之歌》,原本这个唱段由22个形容词组成,每句以“cats”结尾押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T.S。艾略特的文学才华。而中文版的翻译确定用一连串四字成语来突出中国语言的魅力:“左右逢源、神机妙算、威风八面、肆无忌惮、神气活现、义薄云天”……这是由著名的翻译家薛范领衔的团队,几经修改打磨得来的最终版本,不仅与旋律节奏紧密结合,还体现了中国式的俏皮与诗意。而薛范亲自操刀翻译的经典曲目《回忆》的中文歌词更是极富文采诗意。
除了文本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还有文化差异问题。例如剧中“贵族猫”的英文唱词中提到它穿着“白靴子”,指的是当时贵族怕弄脏鞋子而套上的袜套。但因为考虑到中国观众不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剧中干脆改成了“黑西装”,言简意赅表明角色对外表的讲究。另外,“贵族猫”的食谱中首次出现“烤鸭和30年的茅台酒”;原版中的“喝一口松子酒”,在中文版中干脆变成了“来一口老白干”;而“打碎的花瓶”,据说来自“明代”……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小改动都让人觉得亲切。
中国各地巡演《猫》都“入乡随俗”
中文版《猫》的服装在许多细节上也都体现了东方文化。比如有服装采用缎面绣元宝的图案。另外,猫的化装和头饰也是每一版《猫》最重要的看点之一:欧美版《猫》中,猫的化装更符合欧美人的面部线条;波兰版则凸显现代感,使猫更拟人;意大利版的猫则很卡通,采用化装加面具的方式呈现;此次中文版的化装做了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改造,使猫显得更自然与柔和。刘春还透露,不仅原剧中的“成吉思猫”在中文版中变成了“入乡随俗”表演中国杂技“功夫猫”,而且平时演员训练也加入了中国功夫的训练方法。
中文版《猫》特别值得一提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到一处巡演,主创都会在演出中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舞台上不仅会出现具有地方色彩的道具,“猫”们还会用当地方言跟大家打招呼,例如上海演出时出现的沪味儿浓重的“再会”;西安演出时的“陕A”车牌道具和陕味儿浓郁的台词“你撒意思”;广州演出时,台上既有代表广东民俗文化的“狮头”和代表粤派饮食文化的“蒸笼”道具,还有“而家咩事先”、“有无搞错”、“烧鹅”、“好犀利”之类的粤语台词……北京演出也不例外,舞台上不仅有北京特色的“鸟笼子”和“糖葫芦”,“猫”们还会冒出几句京腔;在上海、广州演出时出现在“贵族猫”食谱中的“小笼包”、“艇仔粥”,也变成了具有北京风味的“涮羊肉……
这些本土化的细节设计,都让各地观众感到亲切有趣,快乐投入。而最让大家乐不可支的是,无论是演出开场,还是中场休息,或是表演进行当中,都会有浓墨重彩的”猫“们出现在观众席当中。有的温柔地任人抚摸,有的则调皮捣蛋吓人一跳,有的会抢观众座位,甚至还会坐到观众腿上……不仅孩子们兴奋地欢蹦乱跳,就连成年人也在这”喵星人“的世界里放松了自己。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