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外来剧年末档期进军上海

2012-12-10 10:57:24来源:新浪网    作者:李峥

   

  近十年的酝酿与培养,申城的贺岁话剧档期一年比一年火热,愈来愈多的团队及演出走入大众视野。但细细查阅,却鲜能见到“本土品牌”,而仅有的几台原创剧也如散兵游勇般难成气候。虽有旺季市场驱动,但上海贺岁话剧档期却依旧呈现出一派迷惘与乱象。

  从主动贺岁到“被贺岁”

  事实上,上海话剧市场“贺岁档”概念的出现,并不比国内其他城市晚。1992年的《留守女士》、2003年的 《上海作女》都是有意安排在新年出演。10年前,上海导演杨昕巍执导的《今夜请将我遗忘》恰好赶上了年关,成为上海首部影响较大的“贺岁话剧”。当时,该剧以精彩的故事和上乘的表演风靡申城,票房更是如爆炸般蹿升。杨昕巍称,自那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把较为生活化的题材作品放在这个档期上演,先后连续推出了十几部带有贺岁标签的话剧。

  同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及大小民营院团也看到了贺岁档的票房魔力,档期内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如雨人剧社的 《我的老板我的班》,虽然于年中在大剧院出票平平,却能在贺岁档大赚。正因如此,贺岁话剧产生的初衷却渐渐被遗忘。仅今年圣诞节至春节之间,就有近40台话剧在上海演出,但明确打出“贺岁”口号的本土话剧,只有珉间喜剧的《大史记》和有艺思的 《智斗丈母娘》,其他则同常年演的剧目无异。“贺岁剧原本贴近生活、温暖人心的定位现在也没人在乎了。”一位业内人士称:“更多时候就是 ‘被贺岁’,反正能分得一杯羹就行。”

  外来剧抓住年末档期机遇

  和本土贺岁戏剧品牌流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外来话剧在上海逐渐树立了品牌与威信。今年已数次在上海赚得满盆钵的北京开心麻花,将从本月22日至明年1月27日连续在上戏剧院及上海大剧院演出40场,并一举推出《乌龙山伯爵》《旋转卡门》《白日梦》三台剧目,指明要“为上海观众贺岁”。而去年颇得上海观众眼缘的北京三拓旗剧团,明年1月也找准机会,带来了“让观众落泪的温暖喜剧”《壹光年》等三台戏。

  2010年,香港导演林奕华带励志剧《远大前程》参加上海贺岁档演出,就声称“圣诞、元旦、情人节时期的话剧卖的就是一份温馨”;而台湾导演赖声川在圣诞节前后为观众奉上的 《宝岛一村》《他和他的两个老婆》及《弹琴说爱》,则是更明显的搞笑加温情组合。为人熟知的“翠花系列”,在初进上海美琪大戏院时曾遭遇票房惨淡,也正是通过在贺岁档的营销而渐渐拥有了品牌效应……而如今,孟京辉、林奕华、赖声川、李国修这些大导的名字,却已摆脱贺岁档的局限,成为上海观众心中的“质保”象征。

  散点演出不利产业链形成

  同样在上海的贺岁档,本土与外来戏剧的品牌树立为何背道而驰?“倒不是说外来的话剧一定更好看,但它们起码坚持在贺岁。”一位资深戏剧评论人说,“毕竟,从制作、编剧、导演、剧场、营销等各方面都认为自己在 ‘贺岁’的演出才能算真正的贺岁剧。如年底要演出的李宗熹的 《守岁》,虽然诞生于台湾,但本土化做得相当好,算是两年来沪上最成功也最正宗的贺岁话剧。”

  此外,上海贺岁戏剧品牌难以树立,更与许多剧团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演出方式有关。纵观各地,产出贺岁剧的主力都是民营院团,而本土民营剧团常常因剧目不足等原因,无法拥有自己的剧场,更难与剧场签订长期租约。这种松散和零星,不仅不利于宣传营销和票房收益,更造成了空有贺岁档却少贺岁品牌、虽有产业驱动却形不成产业链的怪象。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