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单口相声与中国文化

2010-01-05 13:59:01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作者:殷新

  最近几天晚上,开始习惯听北京文艺广播的一个节目——单口相声《君臣斗智》,改编自刘宝瑞的《君臣斗》。讲的是乾隆、刘墉、和珅的故事。表演者是刘宝瑞的亲传弟子殷文硕,语气乃至声音都酷似刘宝瑞,甚至小小结巴都模仿得很像,特逗。我之所以坚持听,是因为它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这个长篇的单口相声是我10岁时在电视里看过的。那时候虽然当笑话听,听了就哈哈一笑,不会当真,但因为那时候还小,没有什么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所以倒是留下了一个坚定的认识——刘墉是聪明的好官,和珅是只有小聪明的贪官,乾隆整个儿一个大昏蛋。这是孩童的想法,也是民间百姓的看法,虽然幼稚简单,其实也基本不错。

  相声的创作者和讲述者代表了百姓的看法,也就把百姓的褒贬臧否放在了相声里。在这个作品里,和珅的如意算盘几乎每次都被刘墉挫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乾隆也每每被刘墉灭了君威,心里憋屈却还不敢说什么,往往震怒之下却迁怒于和珅。

  我小时候看的电视版本里,下面是有听众的,大多是些老年人,我现在还记得,当他们听到刘墉获胜和珅傻眼乾隆哑火时,都会由衷地微笑,甚至拍手叫好,心里可能还在想:任你和珅奸似鬼,还是吃了刘墉洗脚水!

  这微笑里包含了好多层意思。一是对奸佞小人的唾弃。对和珅的唾弃本来应该是正气凛凛的,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往往是小人得志、奸邪获胜,平民百姓的正义控诉显得那样无力,所以才诉诸单口相声——笑话儿这样的载体,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现实中强大的权势人物在笑话儿里变成小丑。

  二是对刘墉这样的智者的赞美。对刘墉的赞美也带着很多附加的东西。刘墉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士人,但也是一个满肚子嘎古主意的主儿;他是一个正直廉洁的清官,但他绝不迂腐,很会跟和珅和乾隆周旋,一副陪着他们玩玩儿也不错的姿态。

  另外,他不是高大全,而是一个“罗锅儿”,这点也经常被另两位取笑。所以,听者对他的赞美里包含了百姓对人情练达和洞明世事的认可,这种认可暗含着一种无奈:在中国文化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智者,才能迂回地实现正义。

  三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嘲笑。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个功过参半的皇帝,那些功劳放在一边,真实的乾隆是一个大兴文字狱、杀人不眨眼的铁腕人物。可是在相声里,乾隆就像没长脑子的愚母一样,听了几句和珅的马屁就找不着北了,只偏袒这个老儿子。

  对刘墉,却能刁难时且刁难,明明知道刘墉的意见对,可就是揣着明白使糊涂,要不就是还想治刘墉一把,但到头来还是钻进了刘墉设的套儿里,碍于君王脸面,有苦说不出。说相声的人敢把皇帝拉下马,听相声的人欣赏着落马的姿势,大家一齐用笑话儿的形式,让统治者的丑恶暴露出来,让位高权重突然一文不值,让九五之尊轰然倒地。在相声这个场里,大家享受着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脱冕的快意。在这个意义上,相声成了中国人狂欢精神的出口。

  西方人的狂欢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场合是狂欢节。狂欢节上,平日里高贵的被脱去冠冕,变成被愚弄的对象;低贱的被允许披上高贵的外衣。西方文化里的狂欢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酒神节和木神节。在中世纪的欧洲,异教的精灵也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政治与宗教的高压而消逝,不但被保留下来,反而借基督教的身体还魂。

  在漫长的40天斋戒期之前,肆意的吃喝玩乐是对身体的提前犒赏,也是在对神尽职尽责之前,对人自身需求的肯定。这两者是矛盾的,所以就连狂欢节的另一个名字都值得玩味——“谢肉节”,嘴上说着辞谢,行动上还继续吃喝着。但对人需求的肯定逐渐越来越被重视,有了这种肯定,就有对人自身的尊重,就会对“绝对价值”——神产生更多的反思,于是,逐渐衍生出对神所代表的权威的嘲弄和对权力的否定。

  西方的狂欢精神建立在对人价值的肯定上,对另一端——神所代表的权威和权势的否定就更彻底一些,而取消了对权威正义与否的判断。在狂欢节的场域里,相对于神,众生平等。对神的脱冕也是堂而皇之的,狂欢节就是在广场上集体进行的。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则更推崇“二三子”的悠游之乐甚至得到半日闲的“独乐”,或者是老百姓的“偷着乐”,集体的“众乐”场合还真不多,相声算是一个。

  在相声这个场里,那些权势人物或因作奸犯科、或因包庇小人而被取笑,是有违正义的,比如和珅和乾隆;刘墉虽然也是一届中堂,也是权势人物,但是被赞赏的。这和西方的狂欢节中,权威一律被脱冕不一样。因为,我们的讽刺是针对非正义的一方,要完成世俗世界中价值判断的任务;而西方的狂欢精神本来就来源于对神(终极价值)的反思和否定,终极价值既已消解,世俗世界的道德判断何足道哉,所以表现为取消掉各种等级的狂欢。

  中国人更适应生活在某个等级上,对上如何,对下如何,把这两者安排得当才心安理得,高蹈轻扬的姿态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即使在听相声享受讥讽的快乐时,也不能全然手舞足蹈起来,等级的阴魂仍然在场。你看,刘墉虽然让乾隆吃了亏,可是乾隆也借用皇帝的身份找补了不少,听众觉得这也是应该的,毕竟他是皇上嘛。

[NextPage]

  再有,相声里永远嬉笑的是前朝君王,怒骂的是前代奸臣,哪儿有拿当今权贵开刀的。为什么,因为能做到的也只是敢把前代皇帝拉下马,而不敢舍得一身剐,权势的压力毕竟太大太强了。

  相声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市民文化:它具备了批判精神,用讽刺的方式对权威进行批判,但它又不够彻底;既能满足消费人群苦中求乐的要求,让中国老百姓在苦海中寻得一些慰藉,但也仅此而已。

  它具有这些天然缺陷,再联想到当下对不合理的挑战声音很多时候来自于相声、而应该说话的智识阶层却很多时候对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这一现状,觉得仅仅由它来承担对现实的批判实在不妥当,这样只会让批判轻飘飘,甚至某些批判触及了重要问题,但往往被戴上反智主义的帽子而被人轻视。

  现在能让观众笑的、让人愿意掏钱进剧场听的相声其实确实具备了狂欢精神,也真是好作品,但它毕竟是从传统的市民文化中来的,无法承担启蒙的任务,它的批判也是无力的。对不合理和不公正还需要剖析,剖析下的批判才有力度,而这应是智识阶层来完成的。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