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差异性才是保护和发扬秦腔艺术的前提

2009-06-19 11:37:2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焦海民

   

作者:焦海民

    陕西省第一批秦腔项目传承人的传习展演,完了,意犹未尽,可事情并没有完,后面的还应该继续。

    首先这次活动的策划实在太好了,这些好处无用夸赞,只是看一看老先生们的表演,听听观众在台下的反应就足够了。这次的策划,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有意,但是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发扬秦腔艺术流派的意思。11位代表,或许并不完全就是11个流派,但是在这次的传习人中,我们看到了新气象,那就是两头:年龄最大的和年龄最小的。吕老先生不用说,他带来的一定是秦腔身上最基本的东西,是我们研究者最兴奋的,也是秦腔丰富性的又一个体现;我是礼泉人,我当然喜欢郭派,张虹女士我也很熟悉,她一出场,那种极具舞蹈性的“踏步而入”式的亮相,就像白居易诗里说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营造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境界,她唱的是《四贤册》,很悲的戏。我觉得郭派的悲剧是不用“气氛”这个字眼可以描述的,它已达到一个悲剧的境界,套用王国维的一个美学概念,跟他讲的道理完全一样:“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我小时候看郭派的戏,听郭派的戏,就已感受!所以,我觉得这次活动体现出来的对于秦腔流派的重新审视,在感受上十分深刻。

    我们的秦腔,长期以来不甚重视流派的区别和传习,在这一点上,根本不能有和京剧比较的可能。但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至于七、八十年代的长时间段内,曾经客观地就形成了那么几个以社团、区域、演员为中心的流派。而流派呈现的其实就是内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并且,流派也能最好地体现传承,体现竞争。

    以地域而言,东、西两府,加上西安,同时还有延伸至汉水的南路。可是我对后来这种五路秦腔的分法有些意见,它给人的错觉是,秦腔是以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这是不对的。我自己做过一些历史的考证,单就梆子、桄桄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在1949前后,尚还有“东咹咹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这样的说法,它强调的是差异和区别,可是现在这种东、西两府的差别基本都在消弭,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好事。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由?

    昨晚看吕明法先生传的《伍员逃国》,我很兴奋,我觉得是见到了当初文献上所说的“声出于肉”、“满宫满调”、“激越杀伐”之音,而现在的秦腔其实已经不太符合那些文献的记载了。吕老先生所传承的这种较原初面貌的秦腔,着实很令人兴奋。粗砺、质朴、原生态,你看他在行进中的唱,这几乎就是和昆曲完全不同的路线,我觉得在表演史的层面上似乎接到了某种地气的东西。

    以流派而言,我对秦腔的流派也不是太了解,我觉得秦腔也可能集中在老生和青衣这两大行当中。老生行,刘毓中、刘易平、王文鹏等等;青衣正旦像这次的余巧云、肖玉玲、肖若兰、郭明霞等等这些,当然老一代的何振中、李正敏等所谓秦腔的几大名旦,那当年是很有名的。即使这些旦,他们唱同一出戏,也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他们演的王宝钏,一个与一个不同,这就是差异,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竞争的局面,才能互相促进,也才有发展。

    以表演家来说,较早时的秦腔,那真是流派纷呈,什么胎里红、船户娃、木匠红、麻子红、达达子,在王绍猷先生的著作里,一揽无余。而我刚说的那个年代的上下限,并不是只据传说,而是有声像资料的。你比如唱片资料,当年不但互有差异而且十分丰富。虽然李正敏被百代公司称为正宗,而我们竟然广泛接受并且认可,他的唱法显然和易俗社是有差别的。说到这里,我想提意见,就是我们的研究过分强调了易俗社,但是我觉得研究易俗社一定要把握一点,它是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一环,我们把它放在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背景中时,我觉得它所具有的传承、规范,当然是有进步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最近,思想学术界在反思有关文化的断裂,怎么看待五四等问题,我们也应跟上。

    我们知道,在易俗社的同一时期,还有三意社、尚友社、榛苓社、正俗社等等,很多很多,我们都值得关注。另外,还有一个与易俗社先后同时成立的、规模上还要超过易俗社的鸣盛社,可是现在有谁知道呢?今天的这个易俗社的老剧场都是它的私产,只是后来才卖给易俗社。当然你可以说它不是现在的秦腔,但是它是实实在在的,民初的时候,我们西安还非常流行广为传播的戏曲,这是题外话,不说。

    这样一来,我们的秦腔真是太丰富了。

    最后,就这个活动,再想再多说一句:我在当天的博客上加上了一个括弧,叫关中片,好多人问,但是没有人读出我的潜台词。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提法对于今年的遗产日活动更纯粹更科学。陕西地域差异如此之大,陕北基本是晋剧区,陕南只有汉中有所谓南路秦腔,而汉调桄桄最需要保护,但是有关它的信息,我们谁清楚的更多?往往缺失,不是闭塞,而是没有。这个我很奇怪,难道它不是秦腔?但是,我很不满的是,居然把号称南路秦腔的汉调桄桄传承人没有列进第一批,难道国家非物质文化的牌子只是授予关中的秦腔?我到过南郑的桄桄剧团,我知道他们才是亟需要保护和发扬的。

    我们要认识到,即使秦腔一个剧种,其内部也有差异,所以我觉得承认差异性,才是保护和发扬戏曲艺术的前提。差异性不就是以流派体现吗?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