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湘
近两年来,英国TNT 剧团频繁来华演出,有些作品稍嫌潦草,比如这次带来的《雾都孤儿》。可是,他们真的来得太多了吗?
TNT 剧团又来了,今年演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雾都孤儿》,后面这个戏前年他们来中国演过。2005 年,TNT 就带着《麦克白》来过上海,不过来得多的是这两年,2007-2008 年间,他们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地轮番演出《雾都孤儿》、《仲夏夜之梦》、《驯悍记》和《坎特维尔城堡的幽灵》,很难让人忽视。2008 年,看TNT 的《哈姆雷特》,觉得很是清新秀丽,不过年底的《坎特维尔城堡的幽灵》就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戏本身也有关系,后者是诙谐讽刺的喜剧,闹一点、通俗一点情有可原。直到再看《雾都孤儿》,好像就变得不太能再以那种体贴的心情去看待其“不好看”。想来不是看得太多腻味了的缘故。TNT 剧团的艺术总监保罗·斯特宾倒是对他们来中国来得不亦乐乎毫不掩饰:“我们必须要来中国,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观众群。”
如果不怪他们来得太频繁,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很想用一个笼统、武断的答案来总结说:因为狄更斯不如莎士比亚。不过这样很难交待过去,这姑且只能算作解释的一小部分。虽然狄更斯作品总是这儿那儿地惹我讨厌,但《雾都孤儿》的几个电影版本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知道小男孩最终会和有钱外公团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不影响我在看到他最后一次落入贼手、清白不保时为他焦急。然而TNT 版的奥利弗·退斯特未能唤起我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一个不让人牵肠挂肚的奥利弗·退斯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雾都孤儿》的标志。
首先,那个很长的故事被迫在舞台上压缩了。模式化的起伏跌宕——哪怕模式化,只要流程够,就是起伏跌宕。但假使容量不充裕,起承转合腾挪不过来,情绪不足以灌到饱满,戏就只能吃瘪。举个例子,贼头情妇的于心不忍、通风报信,是小男孩命运扭转的关键,但戏里她的转变发生得太唐突草率。由于短,小男孩的苦头没吃足,堕落得不够深,和群贼的感情还没建立起来,最后回到好外公的怀抱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TNT 还用了倒叙来处理情节:开场时费金就上了绞架,然后从小奥利弗的母亲因怀孕被其父逐出家门开始讲述整个故事。观众们知道每一个被打得很惨的主角最后都会绝地反击,但等着的就是绝地反击那一刻的到来。倒叙在减弱了悬念的同时,更加重了狄更斯在其作品中时常显露出的自恋、势利和小市民趣味来:“我血统高贵,我脸蛋俊美,我不属于你们(不管是恶棍或仅是穷苦人),我很快就要去到那个属于我的美好世界里去了。”另外,那些不怎么样的笑料让人看着觉得挺费劲,什么男扮女装说带点荤的笑话啦,追逐着跑到观众席转一圈啦,都已是东北二人转和国产小剧场话剧里最常见的伎俩了。
所看到的关于这部戏的褒扬,重点之一就是“正宗伦敦腔”,我心想这不能算是多了不起的事吧,找全老北京演员阵容排个茶馆,说“地道京片子”,不足以证明这就是个好戏。不然,以色列人还排什么哈姆雷特呢?
不过再看看现在的演出市场,比这《雾都孤儿》低俗潦草不知所云得多得多的国产话剧盛兴不衰,一个个都票房火爆,我总是很纳闷,现在怎么有那么多人去看话剧,还都是那么傻得令人没话说的戏一票难求,什么状况?说起来,TNT 不管哪出戏,演员都是唱念俱佳,舞台设计别具一格,怎么也是碟能上台面的小凉菜,那又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来得太多了呢?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