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先义
曾以《天籁》轰动中国剧坛的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今天又以一部表现解放海南岛的大型话剧《红帆》呈现在观众面前,它给人们带来心潮澎湃、激情洋溢的艺术观感。
《红帆》用艺术的语言极其生动地向观众诠释了革命军人所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是战争年代前辈们长期在战火中培养的军人价值观的延续,概括地说,就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英勇牺牲精神。这个精神在作品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在全国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红帆》紧紧围绕的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时代主题。剧作一开始便把猛虎团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谓特殊,因为部队是在南下路上,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接到了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命令的。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与猛虎团过去担负的作战任务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对于一支浴血作战几十年的英雄部队来说,与以往不同,他们面临的将是来自两个方面更加严峻的考验,第一是思想政治考验。当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响起,对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和平,意味着战争就要结束了,建立新中国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从此他们可以回家娶妻生子,开始和平安宁的祥和生活了。对于大多数来自农家子弟的官兵来说,这不正是他们最基本的渴望吗?“革命何处是底呢?”张二豆的一句台词,道出了作品的主题:如何完成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伟大使命,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二个考验也同样严峻,那就是与过去作战方式不同的军事考验。对于猛虎团这样一支几十年已经习惯于陆地作战的部队来说,渡海登岛作战,用破旧的渔船与国民党军队的正规兵舰交手,这将是一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恶仗硬仗,自然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流血牺牲。两个考验,不容置疑地摆在了猛虎团面前。作品一开始便把戏剧矛盾铺展开来,从而牢牢地吸引了观众,使观众以极大的兴致要了解猛虎团如何表现及剧情如何发展。
整个作品,以饱蘸激情的笔墨讴歌了猛虎团这支南征北战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英雄群像,这支部队,不愧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大后方一片莺歌燕舞庆解放的祥和气氛中,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战场,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英雄壮歌。剧作从渡海的组织动员、思想发动、筹集民船,到海上与敌遭遇及全面登岛作战,自始至终贯穿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主题。作为一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部队来说,任何一次胜利都不代表战斗的结束,而只是新的战斗的开始,革命征程永无终点,战斗也永无穷期。这个主题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对我们这支革命军队来说,它具有广泛而永久的意义。即使在今天,我们革命和建设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情况下,这句话依然是我们应当时刻牢记的。
《红帆》自始至终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个主调。剧中人物,无论是作为指挥员的团长王朝海、政委宋福成、营长何琼生,还是作为战士的张二豆、黄细妹,抑或是参战的女军人冯英、何琼香等,都表现了无所畏惧的英雄色彩。猛虎团官兵在登岛作战前所做的:服从命令,对党忠诚,不怕牺牲,杀敌立功,为人民而战,为新中国而战的誓词,不正是那样一个特定时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吗?我们今天所说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实际上也正是对那个时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延续,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应该说是一脉相承的。这个精神,表现在解放海南的渡海登岛作战中,可以概括为激励斗志、让人血脉贲张的“红帆精神”。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变化,这种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比忠诚的精神,都将是我们不变的军魂。我想,这正是《红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要义。
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红帆》既写了军人的牺牲和奉献,也围绕渡海登岛作战写了军民情、战友情、官兵情,还写了三对青年官兵的婚姻爱情。这些情感戏,写得质朴,写得真实,写得动人,符合那个特定年代的生活。作品还通过渔民冼伯表现的军民关系的故事设计,讴歌了“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光荣传统,使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特别是《红帆》运用艺术手段所揭示和概括的“红帆精神”,不仅在深化军事题材戏剧创作中具有创新和理论意义,而且对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军人核心价值,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