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复兴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话剧界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既考验着演员导演的认知和水准,同时以具有永存不灭的和现实的相关性,让每个人心中都存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此次观看人艺重演的《哈姆雷特》,深深的冲击了我,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纯粹的话剧演出了。
我说它纯粹,是因为它基于戏剧的古典意义未变,它没有把莎士比亚进行自以为是的肢解和改造,没有将莎士比亚涂抹现代时髦的新油彩,而是尊重,是阐释。因为几百年前莎士比亚为我们描摹并揭示的关于阴谋、复仇、道德的沉沦与救赎、爱情的利用和被利用、人文思想的局限和软弱……如今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并不比莎士比亚高明。
同时,在这样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自己新的诠释和演绎。这种新,具有现代意义,却又和古典精神水乳交融。这是这次演出最出色的地方。它不走如今舞台流行的奢华之路,而极尽极简主义之风,四把简单的凳子,舞台上放射形的线条,却富有咫尺千里的效果。它同样运用了现代的灯光和舞美技术,营造出了阴沉的氛围,特别是两侧朦胧的镜面,将老哈姆雷特鬼魂游荡的影子反射出来,将死去的奥菲丽娅长发垂垂的头映照出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意境,都充分利用了舞台,勾勒出舞台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日本导演浅利庆太确实厉害,他删繁就简,把握好了全剧的节奏。这种节奏是完全现代意义的,传统的《哈姆雷特》因有大段的独白和冗长的交待,会让节奏拖沓,那是十六世纪的节奏。而基于这样现代节奏的把握,把剧中人的调动如沙场秋点兵一样自如而轻盈,跌宕而恰到好处,又格外精炼而传神的传达了剧中的精髓和艺术的奥妙和微妙之处。比如开场的老哈姆雷特鬼魂出现和过场戏掘墓人对话以及戏中戏,都处理得极妙,干净洒脱。这种处理融新于旧,是对经典和传统的致敬,而非自命不凡,异想天开,另砌炉灶。
我还要特别赞扬年轻演员的精彩演出,特别是王斑扮演的哈姆雷特。除刚开始知道父亲死的真相之后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多少还有些游移,后面的表演越来越好。《哈姆雷特》这部悲剧重要特点,表现在人物内心的斗争和性格的发展,他将哈姆雷特这种软弱和犹豫的性格及内心的波澜,表现得层次分明,可信,又可亲可近。
还应该说的是他台词的处理,没有以往哈姆雷特浓郁的舞台腔,尽量口语化,自然而亲切,但是,他和人艺的老演员的北京味儿又不尽相同,更多了标准的普通话和书卷气。我以为这一点很重要,重要的不仅在于台词的处理,而在于人艺应该有这样不同风格的展现,因为人艺要发展不可能尽抱着北京味儿不放。可喜的是人艺有了这样出色的年轻演员,而人艺自身通过《哈姆雷特》的演出,也有了这样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求新求变却不盲目,是对莎士比亚的致敬,同时也是对自身传统的坚守;是对年轻演员的看重,同时也是艺术新生力量的尊重。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