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珈 薛华
小剧场不再意味着寒酸,“减压喜剧”带动的小剧场话剧的红火开始吸引不少投资者进场。他们如何收回投资?
2月12日首演的《剩女传》上座率并没有最后统计出来。但那天晚上,王庐璐目测了一下,对上海大剧院小剧场里黑压压的人头感觉非常满意。
他曾经给几部小剧场话剧做过编剧,在《剩女传》剧组则任职灯光设计。2007年,他开始与上海有艺思文化经纪公司合作,一年多下来,排出的几部话剧经营状况还算不错,如果没有意外,双方还会继续合作下去。
“我们这代话剧人很幸运,赶上了小剧场的黄金时期,”王庐璐说,“创作环境比前辈们安定得多。”说这番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用再担心投资的问题了,因为现在话剧这个行当,也开始被投资者盯上了。
投资者的热情是在2007年底开始升温的。
那一年,话剧导演何念和知名编剧宁财神编导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的同名话剧大获成功,小剧场话剧红了起来,不少投资人也就围了上来。之后的话剧创作团队甚至可以等着投资者主动上门谈合作。
北京的话剧团“雷子乐笑工厂”是主动找到房产商哈平的,没费多大周折,后者就拍出了100万元。哈平本就打算在文化产业投资,雷子乐提出的“减压话剧”概念吸引了他。“这类小剧场话剧的成本低,演出时的票价就可以订得低,更能吸引观众。”他还为笑工厂提供了在八一剧场的排练场地费以及办公设施,随后又在自己的天海商务大厦中辟出了一间房子作为剧团的排练场所。
于是,笑工厂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话剧团队就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和专用的排练场地。
民营话剧团戏逍堂却已经到了没必要另外找投资的地步了。成立3年多,他们就已经演出了2700多场,做了19部戏。除了最初的4部戏有投资商投资外,之后的10多部都是戏逍堂自己投资的。堂主关皓月现在的期望是能够找到合适的风投,未来融资上市。
他们的前辈在开始话剧事业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他们是想都不敢想的。
当时的“小剧场”概念并不是如今从容量上所指的“小”,而是“小众”的“小”—实验性、先锋派的风格,让大部分观众感觉很遥远。当时剧目基本上都是由导演出去找投资,而且多数是以友情资助的形式来进行。“找钱”通常是剧组面临的第一个难关,而投资人也往往是出于帮助朋友或者热爱话剧的目的而出资,并没有指望从中赚钱。
想想当年孟京辉的境遇吧。他可是抵押了自家房产来做话剧的,因为实在没有人给他投资。2006年年底,王庐璐和唐健共同编写了《大话西游外传》的剧本,由同班同学郭华担任导演。“我们找不到投资,最终还是郭华自己掏腰包进行排练和演出的。”王庐璐说。
如今的投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背景。其中有些是专注于话剧市场的专业文化投资公司,比如与王庐璐他们合作的有艺思和君棠文化等。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小剧场话剧相当熟悉,眼光准,甚至在看到剧本和编创演出班底时就可以估摸出剧目的盈利能力,对后续的营销手段也有一套。
另外一种投资者只是想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小剧场来试探一下演出市场,观察未来是否有进一步投资的价值。他们自己不懂行,只管把钱交给制作方,由制作方来运作经营。同是80后话剧人的傅若岩的《东游记》就是由天浩锐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其总公司是一家涉及地产、酒店、餐馆娱乐等多种领域的公司。
当然,市场中也不乏一见到市场红火就赶紧投钱、期待赚到快钱的投资者。他们往往对小剧场话剧的盈利能力有过高的期待,也容易在对小剧场话剧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被制作方忽悠。
“如果你想赚快钱,那么投资小剧场话剧也算不上什么聪明选择。”王庐璐说。
一开始销售门票可能赚不到多少钱。即使是表现良好的剧目,投资25万到30万元,一轮演下来一般利润也只在5万元左右。况且,能够演到第二轮或第三轮的剧目不多,很多剧目第一轮只演十来场就默默收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缺乏耐心的投资者的撤离。
小剧场话剧上座率达到九成,演个三四轮,演满百场—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但在这之上仍有更高的境界—在小剧场演100场和在中剧场、大剧场演100场,赚的钱是不同的数量级。
“投资人想要来得更快的票房收入;创作人想要作品本身得到更高肯定。所有做小剧场的人,最终的目标其实都是要进大剧场。”王庐璐的几部得意之作中就有两部进入了中剧场,这让他和投资方都很振奋。与有艺思公司合作的《疯人院飞啦》有4场移进了容量达到700人的中剧场;之前与君棠文化合作的《不骗你,骗谁?》演了4轮,其中也有两场是在中剧场演出的。
如果一开始就投资做大剧场话剧,那投资额度就要在100万左右。做得成功,赚到上千万都是有可能的,《暗恋桃花源》以及陈佩斯的《托儿》就是例子。在租金四五万的场子里,如果能演上6到10场,第一轮就有希望把成本赚回来。但如果票房不理想,亏起来也很严重。所以,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还是从小剧场起步更靠谱。 [NextPage]
于是,“靠小剧场盈利”就被当作初步期待;“演进中剧场和大剧场”则被当作终极目标。通往这一终极目标的征途中,还有其他层次的盈利方式。
在王庐璐看来,成功的小剧场剧目除了能演几轮外,隔了较长时间也还能进行复演。因为复演时不再需要置办新的服装道具和制景,也就省下了大部分的前期费用,这样复演的成本就比之前的演出更低,就意味着盈利也更高。
戏逍堂则开发出了“戏剧连锁店”的模式,把作品当作商品买进卖出,甚至发展出外地加盟商。与连锁餐厅相似,所谓的“戏剧连锁店”从戏逍堂那里得到的是和原版作品一样的剧本、舞美、海报、灯光设计等。目前他们已经在上海、深圳、银川和济南开出了4家连锁店。加盟商在自己的所在地租个剧场,按照每场每个座位10元的标准付钱给戏逍堂。如果小剧场内有200个座位,那么一场就付给戏逍堂2000元,这样一年演150场,戏逍堂就能收到30万元。加盟商可以选择戏逍堂在北京运营最好的话剧,只需把在北京盈利表现很好的作品复制到当地就可以,演员也都在当地选用。
戏逍堂计划在今年把戏剧连锁店的加盟商提高到10家,而他们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如果将来连锁店能够达到24家至30家,盈利模式又会改变,到时可能光靠发行就能赚钱。”关皓月说。
“雷子乐笑工厂”只花了一年就回本了,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个惊喜。制作人雷子乐和出品人张成晓勇提出的“企业高级定制”成了最有力的赚钱工具。说白了也就是为某些企业定制剧情,植入广告。他们为Kappa定制了《爱情来了你就上》,为青鸟健身制作了《青鸟那是必须的》。
从这两次成功的尝试开始,雷子乐笑工厂靠“高级定制”加企业包场就能让每部剧都直接盈利。投资人哈平还打着别的算盘:他的地产项目天海商务大厦正在做“四合院酒店”的项目,他打算让工厂的编剧围绕着天海商务大厦做出一台话剧,让自己手中的两枚棋子一同盈利。
当然,事情并非全然乐观。对于小剧场话剧的红火以及投资者的涌入,王庐璐的态度相当直接:“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泡沫现象严重的市场,赚快钱的‘快餐式’作品会随着泡沫退去而消失,很多投资者和演出团体甚至没机会等到那一天。”
小剧场话剧因为一部搞笑剧而红起来,于是走幽默爆笑路线的作品就在这两年里被大批大批地制作出来,其中不乏粗制滥造、拿低俗当趣味的货色。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的这几个月间,仅仅在上海就有80多部小剧场话剧上演,这个数量超过了2007年以前一整年的产量,质量良莠不齐;在北京,以戏逍堂、雷子乐、大可乐为代表的商业话剧社团专攻喜剧,他们演出的“减压话剧”也是讨好观众口味的娱乐产品。喜剧和悬疑剧是目前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几乎所有剧团都围绕着这两种剧目忙活。
可是这些风格能坚持多久呢?谁都没底。当还未入市的投资人在揣测“小剧场话剧还会红多久”的时候,有些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明白:资深观众不会一直人来疯,投资人?当然也不会。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