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裕
昨日颁发的2008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奖项中,有一批剧目曾获得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奖,这些镌刻着“上海制造”标志的中国文化产品,从上海起航,驶向世界舞台,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与艺术特色,立起鲜明的东方艺术的标杆。
搭准脉搏“走出去”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一度只占全球总量的0.3%,中国的文化贸易逆差出口还在逐步增大,如何让中国文化产品顺利进入西方主流市场,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文化战略安全的课题。
那么,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产品,才能成功走向世界?
无语言隔阂的肢体艺术通过成功的包装策划,能够走出国门,这是显而易见的。舞剧《野斑马》是中国舞剧史上首个全动物造型的舞剧,被称之为中国版的“猫”。《野斑马》的故事很容易理解,且赏心悦目,以动物形象映照出一个错综变幻、至真至美的人性世界,别具一种情感穿透力,这种穿透力,能穿透世界各国观众的心灵。功夫剧《少林武魂》,以情节串起少林武功,自然也是惊险非常、震撼人心,容易被西方观众接受。
而京剧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要出国演出,难度则要大得多。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如两座大山,横亘中西。用京剧演西方古典戏剧,效果会如何?莎剧《哈姆雷特》,在西方无人不晓,上海京剧院以“京剧的形”来演绎“莎剧的魂”,打造了一台“中西结合”的京剧《王子复仇记》。
京剧《王子复仇记》在丹麦演出4场,场场爆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接到欧洲演出商的邀请。去德国,进法国,入西班牙,短短三年间,“王子”5次回到故乡。当京剧遭遇莎士比亚所产生的巨大“艺术化学反应”,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感慨地说:“搭准海外市场的脉搏,创作剧目时才能适销对路,产品也才可能真正进入海外市场。”
利用跳板借船出海
出访国外,“举目无亲”,靠中国演出商,单枪匹马,只身闯荡,很有可能在西方文化商海的搏杀中,溺水而亡。
借船出海,是一良策。然而,又到何处借船?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选择“投桃报李”的做法:结交国外演出巨头,先为其服务,从而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去年9月,“东上海”率先答应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帮助他们在上海演出百老汇音乐剧《阿依达》。演出成功后,“东上海”与“倪德伦”签署战略伙伴协议,“倪德伦”也愿意为“东上海”引路,推荐“东上海”制作的功夫剧《少林武魂》赴美国戏剧集聚区——百老汇演出。
舞剧《野斑马》得以赴日本巡演,也是上海演艺总公司搭上了日本演出商的“船”。当上海演艺总公司获悉日本爱喜思会展策划服务会社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时,立即将东方青春舞蹈团演出的舞剧《野斑马》相关资料送上门去。《野斑马》优美的舞蹈、动人的音乐、哀婉的故事,感动了日本演出商。2007年8月11日至21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野斑马》成功赴日本商业巡演15场。
沉着面对经济危机
去年4月,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受欧洲“中国娱乐”之邀,携杂技芭蕾《天鹅湖》赴德国巡演24场。在那些有着6000-9000名观众的剧场里,《天鹅湖》场场爆满。
《天鹅湖》赴德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巡演95场时,经济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剧场的上座率跌至3成。“中国艺术”的资金压力骤然变大。怎么办?城市舞蹈公司总经理李明一面做好几套预案,提前买好机票,备足资金,确保演出团随时回国;另一方面,公司主动提出,将原先合同中提前支付40%的演出费,改为演一场,收一场的演出费。这样虽然烦琐许多,但确保了巡演的场次,也确保了原定的演出收入,减少了资金压力。
专家们认为,无论是京剧《王子复仇记》、杂技芭蕾《天鹅湖》,还是舞剧《野斑马》、功夫剧《少林武魂》,这些剧目的成功输出,证明了一个道理:文化创作已进入产业化时代,一个需要多方大协作、大协调的时代,只有专业人士的智慧才能充溢各个创作环节与输送环节,才能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国际舞台,才能让不同肤色的观众在我们的艺术天堂里真心感动。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