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出出有戏 人人有戏:整旧如旧的全本长生殿

2008-05-26 11:54:44来源:    作者:

   

作者:傅谨

    2008年5月上旬,在昆曲界久负盛名的上海昆剧团在北京保利剧院连续四晚演出全本《长生殿》。昆曲自明代诞生以来,因其剧本格局庞大篇幅冗长,难以在舞台上展现其全貌,因此多以折子戏行世。就以洪昇的名剧《长生殿》为例,全本长达五十出,仅有十多出留在戏曲舞台上,数百年来罕见其全本演出,当然是莫大的遗憾。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清初一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对《长生殿》趋之若鹜,一场文字狱使多少人无端受到牵连,而《长生殿》巡演全国的盛况因之中止。上海昆剧团经过三年努力,让这部名剧阔别三百年后基本以其原貌重现北京,不失为一桩壮举。

    “创新”和“改造”贻害戏曲传统

    多年来,人们对传统戏剧的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界说,所谓“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虽是普遍共识,然而具体到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究竟如何看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实仍暗含许多不同看法。这里的关键在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对待传统戏曲。

    昆曲代表了中国戏曲从文学、音乐到表演艺术在整体上达到的最高水平,而昆曲《长生殿》又无疑是最优秀的昆曲作品。《长生殿》以唐代皇帝李隆基与妃子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但是它的格局却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作品,所达到的人性深度,遍览古今中外的伟大剧作,罕有匹敌。那么,当代人如何对待这样一部居于中国戏曲文学与表演艺术之巅峰的经典?不得不说,数十年来人们对待传统经典的态度是不够严肃的,专家学者们很随意地用区分精华与糟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戏曲经典,自信满满地认为,既然进入了“新社会”的我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和进步的艺术理论,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创作出比传统戏好得多的新作品,至于面对那些因“创作者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包含了很多“不足”的古代经典,更可以通过“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外科手术式的改造,使之脱胎换骨。然而,经过几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不仅大量新的创作以及对传统戏的改造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正由于这种大规模的改造,相当多经典剧目不得不离开戏剧舞台,传统所受的重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NextPage]

    最大难点:让复原的折子与保留剧目融为一体

    这种现象进入新世纪之后出现了重要的改变,随着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终于有更多业内外的有识之士致力于重新修复经典,全本《长生殿》应运而生,我们可以体味到在它背后对传统经典的崇敬和敬畏。全本昆曲《长生殿》虽然并没有完全将原著五十出原封不动搬上舞台,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绝大多数内容,仅仅删减合并了少量场次,在某些场景中为适应剧场演出的需要做了些许微调。因此,上海昆剧团重新演出的全本《长生殿》不仅仅意味着它在阔别北京三百年后重新回到了这座古老城市,更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我们阔别已久的文化态度重新回到这个社会,回到我们的生活。

    相对于那些以青春或奢华相号召的昆曲创作,上昆的全本《长生殿》以切合传统风范为核心,把焦点凝聚在昆曲本身,凝聚在昆曲的传统表演格范。如同对珍贵文物的修复必须严格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为了让《长生殿》完整地呈现出“严守昆曲格范的古典美”,上海昆剧团的编创人员们小心翼翼地“修复”这部古典戏曲的精粹。此举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那些早就已经失传了的折子,以对得起“经典”这个称呼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全本《长生殿》的演出已是三百年前的往事,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即三十出以上,其舞台呈现方式已经不为人们所知,要复原这部分内容,还要与其余的三分之一融为一体,要保存戏剧的完整性,难度之大,恐怕要超过新创剧目。清代以来,虽然《长生殿》全本不复演出,但是其中一些重要折子,如《絮阁》《密誓》《惊变》《埋玉》《闻铃》《哭像》《弹词》等都是昆曲观众熟知的保留剧目,更成为昆曲精美的表演艺术的主要载体,它们的表演样式,已经相对凝固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生旦净丑各行名家多以能够演出这些折子为荣。以上海昆剧团为例,这些重要折子正是体现蔡正仁、张静娴等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之成就的拿手好戏。它们当然是全本《长生殿》不能舍弃的精品,而相对于这些十数出戏而言,要重新寻找那些失传已久的折子的舞台呈现方式,尤其是要让另外那二十多出戏按照昆曲本身固有的表现手法展现在舞台上,还必须保证其呈现尽可能接近已有的保留剧目的表演水平,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恢复全本《长生殿》:剧目建设的最佳方法

    昆曲的舞台表演以细腻见长,从排场、唱腔到身段,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用心安顿。用昆曲演出全本《长生殿》这样一部体量超大的作品,编排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上昆仅排演这部大戏前后就花费了三年时间,在当今这个浮躁和喧嚣的时代里能用长达三年时间排一部戏,能以编排、演出昆曲所必需的优雅和从容的心态细心打磨一部作品,尤为令人钦佩。联想到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昆曲保护,然而这些投入的资金却主要流向了可用于猎取各种奖项的新剧目创作,真正被用于像上昆重新恢复《长生殿》这样继承昆曲传统的反而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更令人感慨。正由于上海昆剧团如此努力地以传统方式重排这部《长生殿》,其中新排的那些折子是有可能留传下去的,在未来几年里,其中至少有十多出可能成为上昆新的保留剧目,对于剧团而言,对于昆曲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剧目建设方法。如果现存的六个半昆曲剧团都能这样做,三五年之后昆曲的剧目积累会很可观,从清末民初以来昆曲保留剧目日益递减的趋势就有可能出现逆转。用这种方式保护昆曲,才是正道。

    上昆的全本《长生殿》能够既顾及现代剧场观众的欣赏要求,又不背离昆曲的表现原则,是这部全本《长生殿》最成功的尝试。纵观《长生殿》全剧,能做到“本本有戏,出出有戏,人人有戏”,一方面体现了原著作者洪昇的才华异秉,同时也处处体现出沈斌、张铭荣等稔熟昆曲舞台的上昆导演们的不凡功力。

[NextPage]

    表演太过直露,有违昆曲含蓄、简约的美学原则

    但我并不认为上昆的这次创作演出称得上十全十美。即使以《埋玉》这一重点场次的表演而言,至少在两个方面令人存疑。全本《长生殿》四本,包括《埋玉》在内的第三本由蔡正仁和张静娴两位名满天下的表演艺术家扮演李隆基和杨玉环,我完全相信这出戏是两位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然而,恰恰由于演员对戏剧人物面临生离死别时的哀恸表演太过繁复乃至于太过直露,反而遮蔽了观众的品味与想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并不切合昆曲表演以少胜多的含蓄、简约的美学原则。昆曲的含蓄与简约是以对观众的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的,虽然我们很难要求现在的观众都拥有传统文人的古典艺术修养以及心境,然而,只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表演才能培养出能欣赏体味杰作的高水平观众。更何况假如昆曲放弃了它含蓄、简约的精致表现,那就不再值得人类为之如此骄傲。

    单纯着眼情爱主题,人性深度失去大半

    其次,《埋玉》这出戏的表演重点过多放到了渲染这对帝妃相互间的深挚感情上,多少有悖于洪昇创作的初衷。《长生殿》之深刻就在于作者所写的李杨关系根本不是简单、纯洁和浪漫的爱情,他们之间的情感始终混有许多杂质,作者正是通过叙写、揭示他们关系的复杂演进体现出人性的深度。具体到《埋玉》这一场,李隆基最终不得不赐死杨贵妃之所以是人生之大无奈,就在于无奈中除了他对贵妃的不舍,更包含了身为帝王却不能维护自己尊严的挫败感;杨贵妃之所以向唐明皇主动求死,更不能看成简单地为爱献身,在另一方面,她的求死恰恰是她以退为进,以死求生,因为她并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唐明皇真能舍她而去。因此,假如只是着眼于展现李杨痛别时的情爱主题,《长生殿》的内涵就失去了大半。事实上李杨爱情只有在杨玉环死后才变得纯洁,正因为脱离了政治、权力以及各种现世的利害关系的羁绊,李杨的关系才有可能向纯洁的爱情演变,这是洪昇对人生最悲观的体验,也是《长生殿》之成为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的精髓所在。

    昆曲全本《长生殿》在北京演出一轮,不知道下次重逢又是何年。上昆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蝴蝶梦》时,舞台上竖着一副对联,上书“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本来是《长生殿》里用的,刚好,也可以用以为全本《长生殿》北京演出的写照。

    傅谨,北京戏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