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剧场看台戏胜过课堂教十年[图]

2008-03-04 12:50:23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作者: 潘妤 


 
昆曲《牡丹亭》

    “京剧进课堂”最近引发了关于戏曲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争论,大部分观众和业内人士都认为,一定要让大中小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所在,如果能在课堂以外,让学生走进剧场欣赏高品质的戏曲演出,是对戏曲最有效的教育和普及形式。但是,由于票价和观念的障碍,目前,大部分学生和学校都对此没有意识。也许,此次的“长三角名家名剧月”正是一个让学生走进剧场的好机会。

   3月15日-4月15日,在为期一个月的“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中,上海将集中上演10台经典剧目,包括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牡丹亭》、越剧《春琴传》这些近年来在戏曲舞台上多次获奖并赢得无数口碑的精彩大戏,都将在浦东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内一一上演,尚长荣、关栋天、张军、茅威涛等名角将渐次登场亮相,此次名家名剧展演活动的艺术规格不言而喻。 
 
  昨天,由东方早报社、浦东新区文化管理局和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又传出新消息,主办方为了让更多年轻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特别在每场“名家名剧月”的演出中都安排了最低40元的学生票。

  主办方同时希望,有意识要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文化的兴趣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走进剧场,实地欣赏鲜活的戏曲表演,因为,“看三台尚长荣大戏,很可能远胜10年的课堂京剧教育”。

  年轻人:多数没看过戏

  “有多少人喜欢昆曲?很多人这样问。”其实,正确的问题应当是“有多少人知道昆曲”?许多事物是人们经接触后不喜欢的,而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没有接触。这是一个昆曲戏迷写在网站论坛上的心声。

  中国传统戏曲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明显是被边缘化的,对于目前大部分学生而言,戏曲艺术都是祖父辈们喜爱的老古董,和他们毫无关系。但据调查显示,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印象,几乎完全来自于电视等相关媒体,大部分人几乎都没有走进剧场的经验。

  据一项关于“京剧走向青年”的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回答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是因为不了解京剧的占78%,回答只看过一次京剧的人占了56%。而另一份中国京剧节观众状况的调查报告则表明,观看京剧演出的观众中有66%的人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对京剧的兴趣,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剧场观看了演出才真正喜欢上戏曲。

  可见,年轻人和戏曲最大的关系,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

  以色列学生集体看演出

  事实上,在国外,大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走进剧场去欣赏艺术。在舞台艺术极为发达的以色列,学生们从小学6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基金,安排他们去剧场欣赏各种公演节目。在以色列人看来,舞台艺术的魅力只有在剧场才能有完整的呈现,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建立学生们对艺术的完整认识。对此,新古北中学的孟校长表示,上海现在的学校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其实不少学校都有专门经费供学生集体去看包场电影,其实这笔钱也可以考虑拿出来让学生观摩戏曲演出。观看戏曲演出既是对这个艺术门类本身的了解,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单纯的书本教育要生动形象很多。

  是好戏,就值得看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有切身体会的年轻戏迷告诉记者,对年轻人进行戏曲普及需要有的放矢,因为刚刚入门的年轻人和老戏迷对戏曲的接受能力肯定不一样。

  年轻戏迷李先生对小时候在学校受的戏曲教育心有余悸。“我上中学时学校组织过集体到剧场看京剧,但都是折子戏专场,而且多以武戏为主,这种演出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李先生认为,看全本演出更适合新观众,而且,功底精湛的艺术家一定能吸引年轻观众。

  在此次名家名剧月的演出中,所有10台大戏都是各剧种的扛鼎之作,不仅剧目经典,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几乎云集了当今戏曲界最顶尖的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史上一共只有3位梅花大奖得主,此次展演就有尚长荣和茅威涛两位。而10台剧目不仅屡获大奖,而且也都经过时间的洗礼,是各个剧种最具代表的作品。其中,《曹操与杨修》、《春琴传》等剧,都极富人文内涵,一直深得年轻观众的欢迎。因此,不管是欣赏传统经典还是了解具时代高度的新作,此次“名家名剧月”都是让普通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曲之美的良机。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