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初的德国歌剧舞台,自从凯泽尔去世及汉堡歌剧院关闭后,便是意大利歌剧的天下。但同时,英国的民谣歌剧也乘虚而入,自从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传到汉堡之后,并很快得以流行,这种民谣歌剧后来成为德国喜歌剧的仿效模式。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德国歌唱剧的杰出作曲家首推约翰·亚当·希勒(Hiller Jon hann Adaml728-1804年),他是德国歌唱剧的创始人之一。1752年斯坦德福斯(standfuss)的《妇女之变》、1770年希勒(Hiller,1728-1804)的《狩猎》等是这一剧种最早的例子。1766年,希勒根据《乞丐歌剧》改编的第一部歌唱剧《魔鬼出笼》在莱比锡上演。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洛蒂在宫中》(1767年)、《打猎》(1770年)等一批歌唱剧。歌唱剧就此传到德国各地。1778年,维也纳成立了专门上演德国歌唱剧的国立歌剧院,歌唱剧从此获得了正式的地位。希勒的作品综合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喜歌剧的特点,在音乐上则采用了该国民族歌曲,许多歌唱剧中的歌曲后来编人了民歌集,成为独立演唱的民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莫扎特的《魔笛》(1791)、《后宫诱逃》(1782)、韦伯的《自由射手》(1821)等作品,发展了角色个性,展开了人物冲突,将歌唱剧和德国民族歌剧推向更高艺术层次。后来奥托·尼科莱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于1849年在柏林上演后结果不同反响。这部歌剧写得干净利落,剧本和最优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乐思这部舞台效果至今不衰的作品属于当时典型杰作。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