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发源于希腊,东方戏剧则萌芽于印度。
公元前2000年的年的印度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在当时的诗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关于爱情的对话诗里,已包含着戏剧的胚芽。
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的所谓"史诗时代"后,出现了民间夜神赛会时的戏剧性表演,是印度戏剧的正式萌芽。
约公元元年前后,印度古典戏剧步入成熟期。约公元1 2世纪,佛教戏剧家马鸣创作的"舍利弗传"等剧本,标志着古典戏剧成熟了。继马鸣之后,戏剧家跋娑活跃一时。本世纪初发现了他写的13部富有民间色彩的剧本,通称为"跋娑13剧" 。
继公元前二世纪戏剧理论巨著"舞论"出现后,戏剧家首陀罗迦创作了现实主义的杰出剧作"小泥车" 。
约公元4 5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的杰出作家迦梨陀娑创作了"摩逻维迦" , "广延天女" , "沙恭达罗"等剧本。其中"沙恭达罗" ,至今享誉世界。公元七世纪后,印度古典戏剧开始衰退,只有八世纪薄婆菩提的"罗摩传后篇"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一是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迦" ,在传说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达罗" ,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
对梵剧的艺术形式,人们了解还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角色的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仅标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 , "主角"等,并出现有鲜明特点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为角色命名,如"智慧" , "名誉"等。
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有的尾诗很精彩,如"广延天女" (即"伏哩婆湿" )的尾诗:
知识和财富永远冲突,
兼而有之,实在很难;
为了好人们的快乐幸福,
就让他们把两者来兼。
让所有的人承担痛苦,
让所有的人看到幸福。
让所有的人得到爱情,
让所有的人到处满足。
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有独白与旁白。唱词归于角色,溶汇于剧情,不同于希腊悲剧的演唱,接近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词。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流人物对话时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