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生于湖南
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专业,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基础部主任
个展
2011 手抄本-黄勇作品展 集美当代艺术空间 北京
2009 《出境—黄勇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联展
2012 《弥散》 大德堂 上海
2011 《狠。现实》 银石空间 上海
《造山造水》 山东 高密
2009 《马来西亚艺术博览会》 马来西亚 吉隆坡
《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 中国银行 武汉
《进化—广发当代艺术展》 多伦美术馆 上海
2008 《粤、沪、杭艺术家邀请展》 如意画廊 广州
《第23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 《观物—首届写生双年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伪英雄时代》 东廊艺术 上海
《中层脉动》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痕迹艺术展》 上海、广州、北京
2006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双年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纸尚》 安德雷思国际艺术中心 上海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黄勇作品评论摘录
黄勇的作品给人的震撼首先是来自视觉上的。他的绘画是对当代艺术流行的符号化视觉样式的超越。在这个图像无所不在的时代,艺术观念的表达成为了视觉文化的内核,浅白的视觉语言和符号化的图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表征。许多艺术家通过对作品中某一图像的不断运用和使之反复出现,来强化作品的面貌和风格特征,使人过目不忘,这就是所谓符号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强加于观众,并使之形成某种视觉经验,但是,符号化的图像作用于人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它只在形式上强加于人的视觉,并不在意观者的精神回应,因此,它不是交互的,回馈对它来说并不重要。但黄勇的作品是能够让观众进入其中的,因为它们不是简单的符号呈现,他的每件作品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图像模式,吸引观众眼睛的是极为有机的空间和极为整体的氛境,如果用心去解读,可以获得更多的视觉经验。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与作品在精神上的对话与交流,这远不是符号化图像所能承载的。
——范迪安《倾听内心的声音,表达内在的呼唤——黄勇作品解读》
黄勇的作品中使用的是那些极具个性和感染力的视觉语言——那些类似中国画笔墨的极具张力的线条;那些既充满活力、又引人入胜的微妙色彩变化;那些每个局部都与众不同、充满对比的肌理。这些语言总体上来说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远没有昆德拉小说中语言的沉重与晦涩。换句话说,黄勇通过自己绘画语言的表达,已经揭示了与米兰·昆德拉的语言所无法揭示的生命意义,这种超越,将远远胜过任何当代艺术图像的肤浅叙述。
——余 丁《托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谈黄勇的艺术创作》
黄勇画的“风景”只是对外界的某种借用而与真实的自然毫不对称,因此他画的还是自己内心的世界,他自己的风景。“自己的风景”同样不是多彩的,就像是“失意者对世界的看法”。而在风景中的总是画着一个“渺小的人”,这令整个画面具有了两条故事的平行线,一条是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顺续”,另一条是因为“人”的参与而令风景所具有的“倒叙”。两条故事平行线同样纠缠在一起,即如黄勇以人为主的创作系列,由此画面也产生了某种不确定的“漂移”。或许画中的“渺小的人”就是黄勇自己,而“我,活在自己的风景里”也或许是黄勇对自己内心记忆的某种自况,对所有当下生活的某种抚慰。
——赵力《我,活在自己的风景里》
从整体的画风而言,他的画偏向于象征性,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不是通过个性塑造揭示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人物符号、影调变幻以及具有画家个人记忆的环境与什物构成整个画面的心灵窗口,以此窥探艺术主体的精神世界与哲理玄思。当然,黄勇的这种象征性还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象性,这不仅表现在形象处理的以意造像的审美特征上,而且还表现在画面构图的知白守黑以及神秘玄妙的水墨式的色块运用上。从这个角度,黄勇的这些作品在具有时鲜的当代意识的同时,也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他个人生命体验的本身就折射了这个急剧变革时代的思想内涵,而文化体验则是在吐纳世界当代文化思潮之中自觉回溯与回归本土文化的沃野。
——尚 辉《一部敞开的生命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