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探寻古滇国青铜舞蹈之谜

2013-10-17 11:29:40来源:中国舞蹈资源网    作者:

   

  翻开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史,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青铜舞蹈图像,一尊尊舞姿优美生动的青铜舞俑,将两千多年前古滇人的舞蹈形态真实直观地、可触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古滇国舞蹈内容丰富,形式繁复多样,民族地域特征鲜明,部分舞蹈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表演技艺。这些舞蹈图像充分说明,古滇国舞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古滇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舞蹈图像表明,古滇国时期云南民族舞蹈进入了繁荣兴盛期,形成了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个集大成时代。

  笔者从上万余件古滇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搜集筛选了55件表现古滇国舞蹈内容的舞俑形象和舞蹈图像,统称为古滇国青铜舞蹈图像。这些舞蹈图像从另一个侧面、用另一种语境,向当代人揭示出两千年前古滇国舞蹈神奇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亘古的青铜舞蹈图像述说

  舞姿优美的青铜舞俑与铸刻精美的青铜舞蹈图像,一方面展示出古滇国繁荣的舞蹈盛况,另一方面反映了古滇国政治、经济、宗教、民族习俗的综合情况,揭示出古滇国舞蹈兴盛的原因及其发展的条件。

  国家祭祀机制建立推动舞蹈发展。古滇国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万物神灵,相信祭祀活动能取悦神灵以得到神灵庇护,因此祭祀活动受到古滇国统治政权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青铜器物上可见多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祭祀活动场景。古滇国祭祀必有舞蹈,歌舞敬神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舞蹈图像中的舞蹈大多与祭祀神灵紧密相关。

  多种类舞者产生。青铜舞蹈图像中出现各类舞者形象多达300余人,他们身穿不同服饰,有不同舞姿形态,出现在不同的舞蹈场景中。综合古滇国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古滇国出现的歌舞者主要由五种表演身份组成:巫师、祭师、歌舞奴、歌舞艺人、普通歌舞者。专用祭祀舞场与娱乐场所出现。古滇国祭祀舞蹈,因不同的祭祀对象会使用不同的祭祀场所:专用祭祀舞蹈广场、专用祭祀房屋、专用舞台雏形、专用祭祀船、专用娱乐场所。

  古滇国舞蹈在传承与创新中繁荣。人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历史连续性,古滇国舞蹈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其主要源自生活于古滇国区域里的百濮、百越、氐羌三大古老族群的原始舞蹈。古滇国舞蹈形式传承了各族先民原始的拉手圈舞,横排舞、行列舞、环舞,对舞、坐姿舞、蹲跪姿舞等舞蹈形式,但已在舞蹈内容、动作姿态、服饰道具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舞蹈形态从原始舞蹈的布局松散、动作无统一性、伴奏乐器单一,发展为舞蹈编排有序、布局紧凑、舞姿规范、多种乐器伴奏,并出现歌乐舞交相辉映的舞蹈新形式。同时,古滇国舞蹈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乐器相继出现,铜锣、铜钟、铜铃、铜葫芦笙,它们成为舞蹈的伴奏乐器和道具促使滇人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铜鼓文化以其巨大的魅力,迅速流传至云南其他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等国家,铜鼓舞至今仍在流传。

  绚丽的古滇国舞姿神韵

  在古滇国舞蹈姿态的研究中,必须将遗存的舞蹈图像进行详细的分类解读,对每一幅舞图从静态至动势、从造型到动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才能深入其中领悟其内涵奥妙。直观图像中的舞姿形态,主要有执道具舞姿和徒手舞姿两类。

  青铜舞蹈图像中有37幅执道具舞姿,其中执兵器舞13幅,执乐器舞12幅,执羽舞7幅,其他道具5幅。执兵器舞深受古滇国人喜爱,其形式多为大型祭祀集体舞。舞者手执兵器,形体矫健挺拔,动作刚劲,力度感强,队形排列丰富,方向明确。大型兵器舞的舞者动作规范整齐,有极强的仪式感,所用兵器多为制作精美的祭器。执乐器舞为执道具舞姿中的第二大类,古滇国乐器多属于打击乐和吹奏乐。执乐器舞蹈根据乐器特征形成不同舞姿风格,舞蹈图像中就有形式各样的铜鼓舞、葫芦笙舞。例如,10幅有葫芦笙出现的舞图中,有独坐吹奏葫芦笙者,有手执葫芦笙边吹边跳的小型三、四人舞,有葫芦笙与其他乐器共同伴奏的大型集体舞,还有两人合吹演奏一支葫芦笙的乐舞。

  青铜舞蹈图像中有18幅徒手舞姿。古滇国徒手舞姿以手掌与手臂的独特造型,形成了极具云南民族风格的手部形态特征,与中原汉朝盛行的长袖舞形成鲜明对比。古滇国舞蹈图像对舞者手部姿态的刻画尤为细腻,翘掌手姿甚至被极尽夸张,成为古滇国舞蹈的典型手姿,具有符号性意义,并流传至今。

  独具特色的古滇国舞蹈审美观

  古滇国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奇美的舞姿造型、独特的舞蹈服饰,均源自滇人对美的认知和他们的舞蹈审美意识。滇人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紧密相关。

  农牧文化影响下的舞蹈审美。聚居在古滇国区域的主要有百濮、百越、氐羌三大古老族群,其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百越与百濮族群以农耕稻作和渔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他们“耕田、有邑聚”;氐羌族群则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随畜迁徙、毋常处”。古滇国多族群共居,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农耕与游牧相结合的高原农牧文化形态,促使滇人产生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舞蹈审美观。

  一是农耕稻作文化审美观念。人与自然规律和谐审美观。在古滇国部分舞姿中,表现出稳重的步法、安详舒缓的动律以及女性轻柔、舒展的舞姿形态。人与土地依赖的审美感受。农耕生产中人与土地形成紧密联系,这种关系自然形成了古滇国舞蹈中出现的跪坐式舞姿形态,跪坐式舞蹈以低度空间形式感流露出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与依赖。

  二是游牧狩猎文化审美理念。人兽博弈的力量审美体验。狩猎生产方式中,人与猎物博弈使人在生存实践中感知到力量的美,产生对力量的崇敬以及审美理念。因此在滇人的舞蹈中同样具有豪放、阳刚、节奏感强烈的舞蹈风格,这正是滇人游牧狩猎文化的特征。群体圈舞的审美认知。古滇国盛行集体围圈舞蹈形式,这源自他们白天集体围猎、集体围火而食,夜晚集体围火而舞、围火而宿的游牧狩猎生产生活方式。

  原始宗教观念下的舞蹈审美意识。滇人信仰原始宗教,他们用有形的肢体去靠近无形的神灵,使舞蹈审美意识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威严与魅惑并行的审美显现和崇拜自然物的审美感悟。这种风格表达了滇人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敬。随着古滇国社会的发展,祭祀舞蹈在编排、舞者技艺、服饰道具上都有所变化,越来越向程序化、仪式化发展。滇人将许多自然界物体视为崇拜图腾,因此古滇国舞蹈中出现许多模仿图腾物的形态和舞姿。有用鸟羽装饰人体,模仿鸟的姿态跳舞,形成双展臂、立腕翘掌的鹭鸟姿态;有以蛙的形态跳舞,形成古滇国巫舞的典型动作符号。各类图腾舞姿一方面满足了滇人与神相通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创新了舞蹈的形式与内容,使滇人有了更多的舞蹈审美体验和感悟。

  自然环境影响舞蹈审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的舞蹈审美情趣。古滇国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了滇人的审美心态。一是高原舞蹈动律的审美意境:屈膝与颤膝动律。古滇国舞姿中腿部多为屈膝姿态,即是高原人民在生产生活进程中,因氧不足易疲劳而放松腿部的休整动态,由此形成高原民族舞蹈屈膝、颤膝的动律特征。摆胯与一顺边动律。古滇国舞蹈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的一顺边动律,在青铜舞蹈图像里,有许多左手左脚同在一侧的舞姿,俗称“顺拐”,这是高原人民劳动生活中为减轻肩扛、背驮的重量顺势而为的动态。优美的“四人铜铃舞”摆胯动律,特征突出,这种动态与今天傣族舞姿中的“三道弯”极其相似,可能形成于古百越人对蛇的崇拜与对流水的喜爱。二是生活习俗中的审美意象:人们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会形成一些特定的生活习俗,并反映在舞蹈文化中,形成独具民族地域风俗的审美意象。跣足、裸体、文身的审美观和衣无袖与衣饰尾的舞蹈服饰审美观。这些特征一方面源自民族古老的生活习俗,一方面也与古滇国区域气候温暖、水域丰富相关,由此还产生出滇人喜爱在水中行船上载歌载舞的审美习俗。这些习俗对舞蹈的影响表现为:无袖与短袖衣可让舞者手臂、手腕载上臂环、手镯等装饰物,在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成为舞蹈的伴奏。

  深入研究古滇国青铜舞蹈图像,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有可持续性的课题,古滇国青铜舞蹈图像反映的舞蹈种类之丰富、舞姿之独特、历史之久远,充分体现了云南舞蹈史上第一个辉煌期和集大成时代,是云南多民族舞蹈风格形成之源泉,堪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研究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相信随着2008年金莲山古滇国墓葬群的发掘,将解开更多的古滇国舞蹈之谜……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