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为什么中国需要现代舞?

2015-05-21 17:34:2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王晓蓝

   
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制作人。她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首位海外归来访问中国的现代舞者,当时同行的还有她的母亲中国著名小说家,《三生三世》的作者聂华苓女士和她的父亲美国著名诗人保罗英格尔。

  王晓蓝

 

  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制作人。她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首位海外归来访问中国的现代舞者,当时同行的还有她的母亲中国著名小说家,《三生三世》的作者聂华苓女士和她的父亲美国著名诗人保罗英格尔。1980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以后,她在爱荷华大学创立了首个中美舞蹈交流项目。1983年,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的组织下,她和格莱姆学校舞蹈家、教师罗斯巴兹一起在北京开办了全国性的现代舞工作坊。这为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除此以外,王晓蓝女士曾经于1980至1990年,1990至1994年间分别在爱荷华大学和洛杉矶大学教授舞蹈,并从1994年开始担任康州大学舞蹈系主任,终身教授。她曾编创50多部现代舞作品。

 

 

  中国的现代舞,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气侯,各种不同因素和时间的架构,与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有密切的关系,是国内和国外的人合作的结晶。但是,走过这么多年,也只不过迈了很小的一步路。

 

  中美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体制、文化、社会建构的差距非常之大,西方舞蹈的标致是现代,中国是悠久的文化传统 ,舞蹈的肢体语言能跨越文字、语言的隔膜,通过交流能得以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交流计划的本意。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爱荷华大学在那年的3月,正式批准中美舞蹈交流计划的成立,设立在舞蹈系下。

 

  望向这30多年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虽然杨美琦1987年在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但是, 我的观点是:中国现代舞的再生,并不能说是从广东开始 。

 

  王晓蓝认为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舞蹈现当代舞的起点。舞蹈是一种国际语言,与不同国家的交流可以不受语言的限制,以身体的表达就能够互相的沟通。舞蹈是反映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类情感、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中美舞蹈交流的意念之一是针对中美舞蹈界的需要以及对两国舞蹈界的艺术观点而进行,中国希望吸收现代的东西,美国需要一些传统的观念及文化……” 另一报刊引用了王晓蓝的话:“中国舞蹈的成就不容否认,但难免受到形式的规限,脱离不出传统的框框。中国舞蹈的表达,偏向于技巧与形式……并不想把西方现代舞整套搬到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吸收现代舞的精神来发展中国舞蹈……” 舒巧说:“中国有那么长的历史,素材太丰富了。 可是中国的艺术较层次化,形式严谨,忽略了内心。美国现代舞对中国舞蹈或艺术形式化的突破有很大的冲击,使我们忘掉形式,注重内心。本来形式把我们束搏,但我们忘掉它后就可反过来活用形式了。”

 

  北京的研习班结束之后,中国舞协安排她们到上海、南宁、昆明、广州等地授课,散播现代舞的种子。次年,听到一个插曲,当时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的《中国革命之歌》的编导到现代舞研习班的现场观摩。我听说,审查节目的时后,一位领导说:“中国的革命怎么蹲到地上去了?”当年,对中国舞蹈界来说现代舞运用地面的确是很新鲜的发现。

 

  谈起中国现代舞教育,我们不该只看狭隘的学院教育,而是一个比学院更广泛的教育过程。 这过程中许多人为现代舞在中国铺了路,支持了这舞种的发展。在这个铺路的过程中,种种因素包括中美关系,极为困难。

 

  在欧美舞蹈家所教授的现代舞的启发下,广现的现代舞开始跟世界接轨,他们接触的教育和所受的影响是西方现代舞,含有中国文化内含的现代舞作品极少,我所记得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是沈伟编的一支舞 。在技巧课上,我发现了一点:一个现代舞流动的组合,没有任何中国舞蹈动作,在几位舞者的身上,我看到与西方舞者不同之处,这就是:散发出一股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动感。

 

  艺术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应该反映不同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转变, 需要不断地调整内容。现代舞教育并不意味西方模式的教育,我反倒认为具有中国特性的现当代舞系应表演、编创和研究同步而行,形成一个“多元立体化教育”, 用以培植“多元智慧”的未来舞蹈专业人才去面对将来的社会和世界。美国现代舞的开放、更多的表现出的社会人的内心和心态,这是值得中国舞者去学习的地方。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