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把灵性保留进行到底

2012-11-07 14:23:24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晓真

   


舞剧《孔雀》剧照

  舞蹈界恐怕没有第二个演员能够像杨丽萍这样,舞作一出便成为公共话题的焦点。这并不是因为她的艺术造诣高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而是她坚持了那么多年,一直在用脑、用力、用心去做跟舞蹈艺术有关的事,并且出手不俗。

  不知道杨丽萍在舞剧《召树屯与喃木诺娜》(1979年)里饰演孔雀公主之前跳了多久的“孔雀”,从那时到她谢幕的舞剧《孔雀》[微博](2012年)之间的30多年里,《雀之灵》(1986年)很显然是奠定其舞坛地位的里程碑,她那出神入化、柔软如波的上肢表演,为她的作品打上了非杨氏莫属的印记。不管她的《雨丝》、《两棵树》、《云南映象》有多么优秀,都无法动摇她在观众心里作为舞台“孔雀”的地位。因此,以“孔雀”为题做一个舞剧,作为她的封箱之作,是再贴切不过的。

  就创作手法而言,舞剧《孔雀》干净利索。在“春”“夏”“秋”“冬”的结构里,生命个体的成长、爱恨情仇、生死离别,该有的话题都有了,虽然没有惊喜,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够概括一个生命的历程呢?尤其要把舞者的代表作及其象征意味融合到一个故事里面,使各种情节要素都安之若素,自然和谐。

  当杨丽萍饰演的孔雀萨朵在“夏”的部分再次跳起《雀之灵》独舞时,观众席掌声雷动,当然,此处名曰“炫傲”,无疑暗示着杨丽萍以《雀之灵》占据舞坛鳌头的那个荣光。10年前,杨丽萍曾用《神秘园》的音乐跳过《雀之灵》,里面似乎蕴含了更多的伤痛与成熟,整个身体营造的氛围不同于86版《雀之灵》的开朗饱满。10年后,2012年,她彻底谢幕,在台上,那个走过26年的《雀之灵》似乎走了个轮回一般,又回到人和艺术原初的状态。杨丽萍一袭粉色的纱裙,把生命刚刚悸动时的稚嫩与美好展露无遗。

  孔雀萨朵和嘎雅之间的双人舞戏份无疑是炫目的,在2012年的央视春晚[微博]上,双人孔雀舞便已引来热议。在当代中国舞台的双人舞创作中,绝大部分作品很难逃脱芭蕾双人舞所给予的经验,但杨丽萍从《两棵树》开始便有了独树一帜的创作方式,其特点延伸到了舞剧《孔雀》中。巨大的孔雀尾羽对于演员来讲是个限制,限制双人之间的很多种接触方式,而惟其如此,两只“孔雀”用手臂和上身的交流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当杨丽萍用灵动的手指——也就是萨朵的雀喙,触碰嘎雅的心胸时,恋人之间那种微妙轻灵的感觉便有了会心的表达,及至交颈而舞,生物共通的动作和情感交流,在这里翩然而遇。双人舞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萨朵和嘎雅,同样爱慕萨朵的黑乌鸦路斑,分别与萨朵和嘎雅在双人舞中展开了爱恨情仇的争夺。

  《雀之灵》独舞的过早出场,其实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疑,那就是杨丽萍会用什么样的独舞来最后收尾,做一个美丽的告别?而天机在若干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就已经透露。她曾说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辟嫫,这个云南少数民族的女巫,是用舞蹈来讲话的人,专门为了在天地之间用歌舞传递消息。这种自我定位也许跟她明白并淡漠了名利世界有关,在自己的民族文化里找到了情感和精神来源,这同她2000年之后的舞台创作和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冬”的部分,在大雪纷飞的季节,在“涅槃”的名义下,杨丽萍选择了神灵的怀抱作为最终的归宿,没有绚丽的舞姿,没有傲人的技艺,在慢慢熄灭的舞动中,佝身而息。这种大幕即落、洗尽铅华的美直抵观众内心最软的部分。

  很多人看杨丽萍的舞剧《孔雀》,纯粹是为了告别,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因为几年前《云南响声》演出的时候,看她在台上体力已经不好了。这次依然是这样,旋转位移的时候甚至有个小趔趄。一方面,这与持续的巡演对体力的消耗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她没有严格的芭蕾训练打底有直接的关系,脚下不扎根,这也是很多专业演员诟病她的原因。但是,很显然,这个不符合职业标准(身体比例和专业训练)的人恰恰做出了那些专业演员没有的成就。这个巨大的讽刺,我想不仅仅是针对非议她的人的,也是对当下中国舞蹈教育的一个提醒。毕竟,职业舞蹈教育门槛上的那个身体比例标准,是为了培养芭蕾的“天鹅”,而不是中国舞的“孔雀”。杨丽萍这个“孔雀”谢幕后,不知还会不会有什么“仙鹤”再出来抗衡一下。这当然是个比喻。即便真会有什么“仙鹤”亮翅,不按舞蹈界的行业常理出牌而另辟蹊径,都照杨丽萍的路数,那不仅是死路一条,同样也是舞蹈界最悲惨的结局,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此终结。

  就跟文人用笔一样,笔耕不辍能够保有流畅的技艺,不常写便生涩,但写多了却容易偏于油滑,舞蹈也是一样。不一样的是,舞蹈以身当笔,生理年龄的限制早早就结束了舞者的职业生涯。因此,杨丽萍无疑在生理上战胜了自己。当然,舞蹈界还有舞台生命更长的舞蹈家。而杨丽萍更不易的地方就在于,把灵性保留进行到底。

  作为舞者,杨丽萍是圆满的。

  (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