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舞剧创作,包括舞蹈诗、音舞诗画、乐舞等类似作品,一直处于兴旺状态,以每年至少七八部的规模生产,从中直文艺院团到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的艺术团体大多都有舞剧问世,许多省级院团直至地市盟的歌舞团也创作了不少作品,有的还不只一部两部。10多年来全国究竟产生了多少舞剧,连主管部门都难以统计,可见其数量之多。
十几年来,舞剧创作已经不再是少数艺术家关心的事情,而经常成为各地的重头戏,或者是“重大文化工程”。领导亲自挂帅、管理机关全力参与,是普遍的现象,投资、拨款因此也可以一路畅通,在各类舞台节目中往往独领风骚。目前,仅河南一省就有3台舞剧正在运作。舞剧为什么受到如此青睐?
有的专家认为,舞剧是综合性艺术,可听可视,并且块头大,与音乐会、话剧相比,容易产生轰动效应;与歌剧、戏曲相比,更能吸引社会的注意;与歌舞晚会相比,可以作为一部完整作品流传下来。因此,舞剧是地方“政绩”中最佳的文化项目。有的专家认为,舞剧比较容易体现地域的文化风貌、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知名人物,所以,各地方都以舞剧作为自身推广、宣传、介绍的载体,江西是瓷,北京是圆明园,广东是“刑场上的婚礼”,河南是少林,江苏无锡是阿炳,湖北宜昌是土家,甘肃当然就是敦煌了。也有的专家以为,由于近几年晚会普及,使一批舞蹈编导因晚会而走红,由他们转回来编导舞剧,既提升了舞剧的知名度,又把一些流行的艺术手段带入舞剧之中,推动了舞剧的大众化。
究竟是利是弊
舞剧数量大增,是利是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舞蹈理论家于平代表了一种意见。舞剧是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剧种,是舞台综合能力的体现,舞剧的增加和发展可以促进舞台繁荣,也标志着舞台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对歌剧的衰微、音乐剧的难产、戏曲的原地踏步或者本体褪色而言,舞剧能够多产,并且有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明显进步,有的作品赢得了市场,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而且视舞剧为“政绩”也未尝不可,因为纳文化发展于地方“政绩”之中,对文化本身有益。各地的舞剧如今其实都是全国舞台力量优化组合的产物,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艺术人才的流动。至于舞剧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那是另一回事情。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就是因为看中舞剧的市场才于1年多以前成立的,他们先后制作了多部舞剧,在海内外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董事长孙明章说,舞剧发展在舞台艺术繁荣中不可或缺,各种问题都是在发展中才产生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重点就是解决舞剧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舞蹈评论家赵国政则认为,舞剧花钱太多,少则百万,多则千万,其中有些作品登台不久就销声匿迹,有的只为获奖和进京,有些根本没有票房,还有的团体演几场就散伙了,可以说,不成功的占多数,白白花去大量的资金。而舞蹈作品尽管投入少,却在十几年中留下了相当多的精品。其实,优秀的舞蹈作品对编导来讲,并不比编舞剧容易。大家一窝蜂地跑去编舞剧,还是有好大喜功的心理在作怪。
问题出在哪里
无论对舞剧盛产持什么观点,但大家都认为舞剧创作、表演、制作的确到了全面反思的时候了。
于平说,舞剧最突出的是剧本问题,不但构思常常雷同,而且戏剧内核也不足,框架搭不起来,枝蔓过多,人物关系松散,不大会讲故事,一件事老说不完整,不该死的非要死,不该爱的偏在那里爱,相互间的矛盾根本不成立。由于舞剧常常是以古典舞的形式出现,所以都在那里“玩”身韵,语汇很单调,许多作品男女主角的舞蹈看不出来有哪些特点,大致相同。
赵国政认为,现在的舞剧大多是用一堆语汇堆砌一个不成结构的松散的故事,都是一加一那么加上去的,无非就是漂亮一点,没有令人心动的舞段,双人舞、单人舞都留不下来,过眼烟云而已。
作曲家叶小钢近几年参与了多部舞剧的创作,对舞剧的弊端深有体味。他说,作品立项常常心血来潮,仓促上马,极不严谨,浪费太大。一部像样的作品内部结构都显得参差不齐,这一块可能很好那一块却可能很差,更别说一般作品了。
舞台美术家苗培如也认为多数舞剧的剧本根本就不成立,牵强附会之处比比皆是,这样的剧本无论怎样的高手编导都会漏洞百出。有些舞剧,剧本弱、没故事,可是却拼命追求豪华大包装,讲究大气势。有的舞美灯光与剧情毫无关系,可也要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技术,各个剧还经常相互攀比,上行下效,花费直线攀升。这不是比艺术,而是在比经济实力。其实,舞美灯光技术日新月异,根本没有尽头,如此引进的后果只能削弱艺术的本体,如果艺术本体弱化了,这样的舞剧还有什么看头呢?
反思舞剧的创作历程,寻找症结所在,有益于舞剧的未来。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