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色

2010-09-15 12:10:07来源:《名作欣赏》    作者:

   

作者:马力

  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礼乐”中“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在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德实践中而产生的,“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原生态舞蹈,是民间的舞蹈,具有“文化源头”的意义,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从民俗学、民族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原生态舞蹈包含着以下的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作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作为为主题的仪式性;以民间生活作为主要为基调的大众性。具体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每一个都会与其中一个或多个内容有关。
  
  《云南印象》,这部曾获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舞蹈,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编导并领衔主演打造的艺术精品。大意是叙述人类的历史。开天辟地、男女结合、母系社会。全剧以“日月”“土地”“家园”“神祭”“朝圣”五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说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整场弥漫着农业文明的一种诗意和浪漫。
  
  在全国巡回演出后,不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和娱乐届引发“共振”,在全国掀起舞蹈审美的“风暴”,成为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那么一部舞蹈艺术作品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获得如此殊荣的呢,其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不禁慨叹:观众为之叹服的,绝不仅仅是杨丽萍那婀娜的身姿、舒展的双臂和灵巧的手指,还有令人惊艳的舞美设计,色彩绚丽,造型浓烈夸张,灯光投影巧妙而突出。演员对生活、对艺术的那份痴情与感悟,把云南的气氛渲染的活灵活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一台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开创了我国舞台艺术的一个新品种。
  
  《云南印象》全长120分钟,是一台传统和现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新作。据了解《云南印象》剧组近70名演员有75%来自于云南各个村寨,彝、苗、藏、傣、白、哈尼、佤族的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包括五岁的小姑娘。这些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了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古典抽象的画面构成,加之空灵悦耳的音乐,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情、灵魂的升腾被尽数诠释。用主创者杨丽萍的话说;“所谓原生态舞蹈,就是流传与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的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跳的舞蹈。其中高潮的“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鸳鸯拿鱼”、“蛤蟆虫扭腰”等是爱的游戏,浪漫而充满生趣。
  
  在《云南印象》里,傣族的音乐,歌唱似水柔情;藏族的音乐、歌唱如冰山雪峰的狂风暴雪;佤族的音乐、歌唱曲调似木咚咚;白族的音乐、歌唱像百灵轻盈跳跃;彝族的音乐、歌声犹如山林长鸣,猿啼呼啸。各民族的无不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状态下的音乐和歌唱。这种原始生态音乐一单经过人类的吟唱就赋予了人类自己的感情,并将各种不同的感情通过了有一定韵律、节奏的仿生语言来传递人类自身情感信息。“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歇么、火塘会熄掉呢……”这其中的“人性味”,“质朴的一塌糊涂”。它让人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
  
  再来看看服装和服饰,在《云南印象》中充分展现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各民族有本民族自己人文文化与审美趋向的服装、服饰。例如:白族服装、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纳西族服装的披星戴月,彝族服装上的莲花图案、火图案等,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心灵感应。这种心灵感应无不出自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人文文化与审美意象。
  
  一台大型舞蹈,道具和舞台美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像《云南印象》里把民族,民间的原始道具,原封不动地搬上舞蹈舞台却实属罕见。如佤族的木鼓、太阳鼓,牛头;哈尼族的芒鼓;彝族的铜鼓,烟盒舞的烟盒,以及藏族的转经筒等,都是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道具本身就蕴含着各少数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和精神。比如“烟盒舞”,以手指弹响烟盒作节拍助兴,表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舞段,专业演员跳起来“做”的成分很重,找不到那种“还原”的感觉。而肤色黝黑,脸上有着“高原红”的民间舞者的表演,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高原的力量、质朴和单纯。又如彝族舞蹈中的铜鼓,就是在云南楚雄出土的2000多年的原物复制品。舞蹈中62面大鼓是最震撼人心的,它以民族的鼓风、鼓韵、鼓点、重新“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生命”。在那个民族的原始意识里“鼓代表女人,鼓槌代表男人,打鼓就表示男女交合,产生生命,它勾起了多少在云南生活过的人们,那埋藏在心底的浓浓的云南情结。佤族的牛头,不是人们制作的道具,而是真正的牦牛头骨骼。加之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红河元阳的哈尼梯田等舞美背景,都是在舞蹈艺术的原生地实景拍摄的照片,经过灯光处理,再现少数民族地区景观、风貌。[NextPage]  正如杨丽萍所说,农民舞蹈是出于对自然万物、对上苍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是在“和天地对话”。正因为民间舞者是非专业的,所以他们在舞台上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劳动或性情的表达”。让身体随着音乐去表现来自内心的原始的萌动-没有刻意夸张的动作和技巧,没有矫揉造作和虚假感觉,充满了泥土的香味。她跳的是原生态的舞蹈,需要的是跳大沟,追逐猎物的那种爆发力,需要的是能表现生存的欲望和激情,而不是走形式。的确,这种“本能“浓缩在杨丽萍那富有东方美的各种s型舞姿造型中,已成为一种强烈鲜明的特色符号。原生态舞蹈的拥有者是与生活之根最为接近的民众,对舞蹈文化的繁衍、遗存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印象》除了舞蹈音乐与歌唱,舞蹈服装,道具和舞美等方面的设计外,深入发掘了云南民族文化,将原始乡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出少说民族勤劳、朴素、纯洁的生活和爱情。集中反映了云南深厚的文化积淀,将给观众留下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在时空交错、视觉错位中构建一种生态感情。一个从自己的土地上寻找养分的艺术家,她与土地的沟通是最“人性”、最自然,最真实的。“太阳”、“家园”、“土地”、“雪山”、“红袖”、“天国”,一幕幕展现着人们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其素材均取自于山村的田间地头,这些走村串寨采风、甄选的具有云南典型特色的音乐舞蹈元素,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
  
  《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场民族文化风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云南印象》旨在展示原生态的云南少说民族歌舞文化特点,从此唤醒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关注。诚如它的序言中所说,全剧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体验和生命永恒的期盼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记”。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