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月上贺兰》——民族团结文明交融的颂歌

2008-05-29 22:35:01来源:    作者:

   

    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讲的是千百年前一支西域商队,历尽艰险,在当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帮助下,最后完成东渡黄河,定居贺兰山下的故事。全剧以西域青年纳苏与当地姑娘海真的爱情经历贯穿其中,使舞剧真切感人地揭示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融、发展的历史进程。
 
    《月上贺兰》采用的是史诗表现形式,所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雄浑的场面,激越的旋律,遒劲优美的舞姿,跌宕起伏的情节,无论舞美抑或声光,也都几乎用到了极致。它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产生回肠荡气的冲击力和感召力,同时又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个戏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浓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大漠、沙尘、驼队、羊群、贺兰山与黄河水……无不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切感;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与上述地域风貌特征吻合,粗犷中又有飘逸,华丽中显出质朴,既有山的刚毅,又有水的温柔,充分体出宁夏--这个茫茫西北大荒原中的绿洲的独特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

    《月上贺兰》的情节中有胜利与失败、高亢与低回、明朗与缠绵的变化,其主旋律慷慨激昂。全剧的节更是奏明快紧凑,剧情进展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历经三年磨砺和两个多月的辛勤排练才被搬上舞台的《月上贺兰》,首次演出,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有关《月上贺兰》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问题,也有人提出质疑。依我之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有助于现在,如郭沫若当年之《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明代戏剧大师李笠翁说过"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李渔《闭情偶寄.曲部》)。《月上贺兰》本来就是部颇具传奇色彩的舞剧,充分地运用想象力,艺术地再现历史的风采,正是文艺的精髓之所在。

    当然,艺术作品同样要讲求细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月上贺兰》中有些细节还可改进。我认为"汤瓶双人舞"和"盖碗儿饮茶舞",在剧情的安排中,时间程序上处理有些突兀,若放在最后跳可能效果更好。纳苏与海真的定情信物是汤瓶和贺兰石,如把这两样信物改为西域和中国的古代乐器,由纳苏把爱不释手的乐器送给自己的心上人,用音乐来沟通这对异族恋人的情感,会更显珍贵和抒情。全剧音乐优美激越,动人心魄,但主旋律中似很难听出本地区的传统音律。在剧情处理上,纳苏的"回归"起因是其父哈桑被劫匪砍伤致死,他为了保存商队,才作出决择,这样处理略显低调。

    如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心,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恰是时代的呼声。无疑,这是一曲彰显民族团结和文明交融的颂歌,不仅填补了我区展示回族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空白,也是激励我区各族人民团结向上、励精图治、振兴宁夏的一部好戏。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