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诗歌杂志《草堂》在成都创刊。甫一面世,就被当地媒体称赞“颜值高、质量高、稿费高”。几期杂志编下来,对比当初“汇聚最好的诗人、最好的诗歌,给诗歌尊严”的目标,主编梁平感觉“信心满满”。
目前的大环境下,维持一份文学刊物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很多名刊大刊都举步维艰,《草堂》不但创刊,而且非常高调,信心何来?
“现在维持一个刊物难,主要是难在经费不足。”曾担任过多家文学刊物主编的梁平道出同行的苦衷,“目前各地政府尽管对文学的重要性有所认知,开始重视,但真正落实到地方财政支持还是很难的,有的地方财政拨款基数20多年未增加。”在梁平看来,文学是所有文艺门类的“基础工程”,文学事业的发展,事关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而文学刊物是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办好几个文学刊物,可以培养和扶持一支作家队伍起来,可以孵化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出人才、出作品极好的平台。
《草堂》从创刊就解决了这个最大瓶颈。梁平介绍说,《草堂》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要求创办的诗歌月刊,原因在于:第一,成都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有悠久的诗歌传统,甚至可以说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诗意,二是成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都有优秀的诗人成为中国新诗百年的代表人物,成都毫无疑问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三是成都杜甫草堂由政府打造的“千诗碑林”工程作为新的地标即将落成,蔚为壮观。《草堂》的创办,与千诗碑林的落成相互辉映,如果说千诗碑林是成都落地的诗歌地标,《草堂》就是成都行走的诗歌地标。“《草堂》创刊后,好评如潮,我想不只是品相品质俱佳、稿费可观,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刊物的大力扶持,把办好刊物的认识放在了文学事业发展的高度上,希望成都这样的大城市,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学刊物作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为了做出心目中能够致敬杜甫、代表成都文化的《草堂》,杂志社的编辑们连轴转了几个月,从内容到封面、排版、印制,力图不留一点瑕疵。即便曾在《红岩》《星星》先后担任主编近20年,梁平也一点不敢马虎,从组稿、选稿到下印厂,万分紧张地盯着所有细节。“我以为办好一个文学刊物,需要激情和奉献,需要胸怀和视野,需要胆识和胆量。一个好的编辑,要把刊物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创作,从刊物的形式到内容,不光是选好稿、发好稿,包括封面、版式设计,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努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挑剔,做到精益求精。一本杂志出来,就是编辑团队精心再创作的一个作品。”梁平说。
《草堂》即将满周岁,这位诗歌界的小将到底功力如何,也等待更多读者和同行检验。(刘秀娟)
(实习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