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网络对“文学”的改变

2014-08-20 16:12:45来源:文学报    作者:刘琼

   

  对网络文学怀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能否用技术完成文学”这一点上。文学,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类精神刻度的表达上。否则,文学就不必单独存在。网络文学也就可以改弦易帜了。
 
  如果从互联网的缘起论,“本质上”,网络应该只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媒介,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应用的无边界开发,网络成为并派生出许多类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信息产品的覆盖性使用,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人类既有的想象和经验。有人说人类进入21世纪,由工业文明进入了网络文明。网络正在并已经构建了一种文明形态。
 
  这其中,网络对于文学的影响,直接和直观的结果是新生了“网络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深远或本质的改变是什么呢?这或许应该成为今天文学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对于网络文学影响动能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研究。
 
  “白日梦”机制的不变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这是有人发起的质疑。在今天进入大众视野的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类文学文本,虽然其标签可能是“炫幻”“盗墓”“穿越”……洋洋大观几十种,但都具有一个基本特征:通过主要人物的生命活动,架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容量,表达主体的情感、欲念和向往。由此可见,尽管时间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广大青少年受众开始通过网络文字架构精神时空,表达、提炼、体味、发泄对于现实人生的认识、感受和期许,从当年中产阶级客厅里的太太们到今天的网络青年,文学描绘“青春梦”、“白日梦”的心理激励机制没有改变。网络让每个人拥有一只麦克风的同时,放大了每个人的内心,它降低了发表门槛,让普通人对于自己“白日梦”产生用文字来倾诉的冲动。网络诞生了新型人类:新型读者和新型作者。
 
  网络文学发表门槛低,题材限制少,形式几乎百无禁忌。无拘无束的写作形式和无边无际的写作素材,使网络写作似乎成为人类想象力释放和自由度最大的创意活动。想象力,是一切以艺术名义存在的创意活动的命门。在网上写作,写作者可以摆脱传统文本标准的羁绊,以想象力的放任为支撑,放弃合理性和逻辑感,重建写作的结构和伦理。于是,以志怪、神话、公安为基础的各种穿越、玄幻、科幻、盗墓纷至沓来、甚嚣尘上。而对于写实,由于网络写作者基本来自民间,是在职场的“非职业选手”,在将丰富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和生动形象时,感受生活原貌的渠道多,提供生活真相的可能性大,加上基本上没有打扮生活的必要,他们的写作因而能够从许多侧面记录文明转型时期各种丰富跌宕的生命状态,这也是网络文学生动生猛的原因。写作空间的自由,想象力的放任,生活经验的表达,恰恰呼应了艺术活动缘起的动因———宣泄、移情、自慰、怜悯,等等。创作为什么有魅力?陕北炕头的农妇为什么津津乐道于剪窗花?经济回报是市场经济活跃之后的事,创作的缘起,无非使有限的人生有了无限转移的可能,也即“让灵魂生活在彼岸”。彼岸就是梦想,是理想。网络写作从“底层”和平凡生活起步,从身边出发,天然具有对生活第一现场的观察能力和关注热情,加上写作本身的随意性、松弛感、粗粝化,使文本阅读变得简单、轻松、平易。
 
  人人都有一颗作家的心。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网络写作:一种是写作者的身份,一种是读者的身份。因此,有评论认为,网络写作与传统的书场说书极其相似,写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相当于说书人和听众的关系。读者的经验、情绪、喜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反馈给写作者,及时地并且深深地渗透进文本。文本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向,是网络写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交互性,参与性,使读者获得存在感,也是网络文学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网络属性的新生
 
  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支持下生成的网络文学,具有典型的“网络属性”,全覆盖、无差别、无限制、快速、通畅、海量、便捷、交互性、参与性等等,这些词语从不同侧面共同构建了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殊属性。
 
  这些属性对文本的改造,首先体现为文本长度的“恨其短,爱其长,无限量”。从已经存在的诸多作品看,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字,均是长篇和超长篇文学的规模。长文本写作对写作者的“物质条件”提出了考验。这些“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人生经验、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足以吸引读者的文字能力,同时还必须包括一个健康的可长时间持续写作的身体和一个能够安定的生活条件。后一个条件,将绝大多数网络文学写作者的年龄物质地框定在青壮年。而前一个条件,团结的不完全是传统文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小文青”,反倒是一批接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有具体的职场经验、耽于幻想、有写作爱好的理工科学人或其他非文学专业毕业的青年写手。在没有准入门槛的网络文本写作中,写作者直抒胸臆,纵横捭阖,极尽想象之能事,似乎更加接近文学生成的本义———“白日梦”、移情……但是,任何一种公开发表、面向受众的写作,都不会是纯粹的实录、照相、呓语,都存在不自觉的迎合、修饰、表现。这一点,在网络文本写作中,经过资本的参与和介入,被受众的需求逻辑合理化和程式化。传统出版是一次性完成的行为,传统文学,从写作到传播存在时间差,传播前的写作是相对封闭和自我的行为;读者阅读后的反馈,对于已经完成出版的文本难以产生修改能力。而网络是开放写作,跟帖、打赏或拉黑,这些即时性的反应,直接影响写作者的情绪。尤其当写作者成为以网络写作谋生的职业写手时,他必须考虑读者的在线点击率,考虑网络编辑的反应,考虑网站老板的态度。面向读者的网络文学写作,某种程度上,是接了读者的地气、接了普通人的味儿,说得更夸张点,是实现了一种文学的民意。
 
  与此同时,网络作家也通过“同向性”的目标写作,最大程度地“黏合”读者,发展成规模的粉丝读者,保持稳定的跟读状态。重视用户体验,发展自己的听众和粉丝,是网络写手赚钱谋生的手段。为了生存和发展,最大程度地尊重读者意见,最大限度地迎合市场,是当下网络作家的共同写作状态,被称为“野蛮生长”。通过这种野蛮生长,积累一定的网络人气、粉丝读者和生活物资,然后兼战网下出版,谋求传统阅读空间的成长和地位。野蛮生长加两栖生长,被预言为网络作家未来的存在状态。
 
  显然,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存在方式和阅读方式的文学生态已经蔚然成观。即便我们还不能完全判断它在文学史中的价值,预言它的创作走向,但是作为文学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已经是当代文学史中的内容,至于在这本当代文学史的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章节出现,那就需要文艺评论家作出科学的历史的美学甚至是技术的判断。
 
  文学生态的丰富
 
  在几十年间实现了巨大跨越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态日趋丰富,无论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创作方式,还是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经验,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文学从纸媒走进网媒,文学和读者的关系、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文学和作家的关系,都必然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既是原有生态的破坏者,也是新的生态的构建者。互联网中的文学改变了什么?在文学这个传统家庭里,网络文学仅仅是“青春文学”吗?
 
  网络造成的机动性,导致人类历史产生一次文化大迁移。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现存约6000种语言,15种最大的语言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前100种语言的人数占全球人口的90%以上。但是在公元1500年,估计存在1.5万种以上的语言。形成一种语言大约需要500—1000年的时间,每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文化。而今天,平均两星期就要消失一种语言,以此速度,本世纪末全球语言的种类将再消失一半。语言消失的动态加速,表明人类的混血也在加速。这种混血现象及融合程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文学的DNA谱系里,网络文学将通过对传统纸质文学生存空间的挤压、改造,迫使传统文学自我修整,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融合和混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要建立一个共同的伦理坐标,聚合能容资源,然后连同外部媒介完成商业化的部分,通过市场配置创作资源,实现文学传播。互联网本身是加快信息流通的,好的内容作品会更容易普及。如果传统文学出版不能听懂这个信号,写出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再好的营销和再坚固的壁垒都是无力的。
 
  美国学者约翰·维维安在《大众传播媒介》 这本使用广泛的教科书里提出媒体有四个功能:娱乐、告知、说服和凝聚。大众媒体显然是资讯、娱乐以及说服、聚合的混合体。作为丰富的功能提供者,网络传媒可以汇聚其他途径所不可能带来的受众,完成全球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活组成部分。在资讯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几乎没有门槛的网络文学阅读,对于一切具有汉字阅读能力的人,都是一张四面洞开的网络。网络文学对于读者,除了便捷、经济,它的娱乐性、资讯量和开放态度是重要吸引力。网络文学这种即时性、开放性的写作,为文学民意的狂欢提供了可能性。
 
  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蔚为大观表现为绝对数量、市场占有率和人群影响力。由网络写作产生的文本,也被称为与口头文学、纸质文学并列的第三种文本。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基本公认是网络文学进入公众视野的标志,从主管部门到研究机构、媒体舆论,以网络文学为研究、言说的主要对象,形成了热闹的表达,不难发现,这种研究和表达与其说是对于网络文学的自觉和热情,不如说,大家其实是出于传统文学的“危机”和“自觉”。站在传统文学研究的角度,大家一方面既以网络文学研究为新的领域和突破,认可它的后现代文化特性和市场消费功能,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对于网络文学的传承价值表示怀疑。怀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能否用技术完成文学”这一点上。
 
  什么是文学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说,“文学的信息行家忘记了诗与诗意,那里面的文辞可能与字典里的解释大相径庭,那里面隐喻的火花是永远超越解码功能的,还有,那里面有着永远无法预测的问题的可能性”。文学是人学,永远要涉及“应该怎样生活”。文学的精微性和神秘性,是任何一种“同向性”的技术无法洞悉的品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人据此指出,作家不是立法者,但也不应只成为“娱乐业中不太眩目的那部分的一员”。
 
  网络文学是少年小伙,他有过人的精力、无休止的创造力和非同凡响的热情,他的出现,使正统的“文学”观念和形式显得不合时宜。有人于是为此唱衰“文学”。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当青年的嘴上长出胡须后,他就会看重文学的“本义”。文学,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类精神刻度的表达上。否则,文学就不必单独存在。网络文学也就可以改弦易帜了。
 
  (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