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非自然的“80后写手”

2010-09-10 10:13:39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作者:

   

作者:徐溪

    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图书市场的调查表明:“80后写手”(80后写作群)的青春文学拥有的“图书市场份额”占有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和现当代作家作品份额的总和持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教研室对部分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心中最有影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鲁迅……”在中学生心目中的作家,郭敬明、韩寒的地位竟然超过了鲁迅。与此同时,各类网站、报刊、杂志对“80后写手”的关注和评介,声势浩大,场面蔚为壮观,使得“80后写手”的存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80后写手”已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从更深层的影响来看,这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界冲击力是最大的。“80后写手”不单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教育现象。为此,笔者对“80后写手”的写作倾向及其影响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秋意写作”让中学生在模仿中迷失自我

    对于“80后写手”的写作,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作家曹文轩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秋意”太浓,一下笔就满篇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他们都在诉说忧伤和疼痛,说“15岁就开始苍老”让人不可思议。死亡、孤独、失落、忧伤、自杀以及一些畸形的爱恨情仇,在“80后写手”的作品中时常可见。少年作家们笔下的题材,往往很难和他们的岁数对应。李傻傻的第一部小说《红X》共16万字,这部小说被概括为“叙述了少年沈生铁父子两代的暴力命运,以及沈生铁与一对母女同时产生的纠缠不清的爱欲情仇”,所有美好事物的被伤害,内心膨胀的情欲和暴力,构成了这本青春小说沉重的底色。写《他们叫我小妖精》的米米七月,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这个小说写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之间。写的时候内心狂妄,我发誓我要写母性迫害,写暗藏杀机的青春……”其实,不用看内容,光看书名就够“沉重”,比如张悦然的《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易术的《瓶子碎了》;蒋峰的《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最为典型的要数郭敬明,他以“忧郁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少男少女的青睐,成为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人物。郭敬明的小说总是追求唯美、梦幻,体现出诸如忧郁、伤感、孤单等情绪,并且最后用残酷将自己创造出的唯美一手打碎。于是很自然地,他成为了一个标识。他的小说中有一些代表性词语,比如“泪流满面”,开始被FANS们广为流传。在中学生习作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仰望天空,不知不觉,我泪流满面”;“我们一直在流离失所”之类的语句。心灵的脆弱、无助,精神的匮乏,信仰的缺失都造就了这些中学生的“忧郁”。而此时出现了郭敬明,恰好填补了脆弱、无助的心灵和匮乏的精神,成为了这些中学生的信仰和追求。郭敬明说出了同龄人的心声,他作品中流露的情绪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郭敬明的作品给他们一种感情的支撑和宣泄,他们看郭敬明的作品,仿佛是在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他们甚至沉浸在这种感伤的梦幻之中,刻意地渲染着自己的忧伤。

    孤独、颓废、绝望、仇恨是青少年也会产生的情绪,但没有那么深厚与浓烈,更不可能是生活里的全部。“秋意写作”引起了中学生行为的模仿:字里行间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太尖刻,少宽容;情绪低沉、落寞,爱将问题扩大,爱摆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爱作出哀怨的神情,甚至爱给人一副充满敌意的形象;对自己的曲折与不幸有意去夸大;自认为这种样子很个性,很迷人;觉得沉浸于这样一种感觉显得更深沉。事实上,一味地去模仿并不代表与众不同、更深刻些,这种模仿反而让中学生迷失了自我。在中学生的作品中不应有这种浓浓秋意,也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上的少年老成,中学生的习作应该是充满朝气与阳光的,而从他们的文字看不出这种应有的朝气,而是暮气。钱理群先生这样比喻过:一个人的一生相当于一年四季。春天时就应该当春天过,不要过早地过秋天,更不要在充满梦想与温暖的春天里就匆忙过寒风四起的冬天。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我以为健康的一生还是过好一年四季。少年,是人一生的春季,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就当有梦想,有热情,有纯真的情感与向上的思想。过早地就将自己置入秋季甚至是冬季,是有悖自然的。

    二、“过分关注自我”导致爱国情感、民族意识的淡漠

    “80后写手”作品的特点是“自我”,即大众意义上的“个性”。这种“自我”表现在对自己生活小圈子的自恋上,忽略了对大社会的关怀与爱恨。郭敬明自称,他的写作只是自我情绪的表达,与其他无关。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说,只想把写作作为个性的表达,不愿承担老作家普遍认同的社会责任感、文学所应该负载的社会功能,也是当前“80后写手”作家特有的“个性”。沈从文说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又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方面“做好人”为止,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80后写手”的作品,呈现的大多是一些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

    当代中学生基本都成长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即自私性——对自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他们可能会为一只电子宠物的“死”哭得死去活来,但对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无动于衷;可能会为一张明星演唱会门票欣喜若狂,但对国家的荣辱毫不关心;可能会被爱情小说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对民族的兴衰平淡冷漠;他们彼此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和非独一代有着巨大的鸿沟。翻开“80后写手”的作品,他们大多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挥霍”自己的想法,沉醉在自己伤感的梦幻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充当着整个“中学生思想代言的角色”。所以“80后写手”这种“过分关注自我”的文风得到了中学生极大的认同。一部畅销的文学作品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价值观的认同。阅读趣味直接影响着写作风格,正因为阅读口味的日渐单一化让中学生越来越缺乏思想性了。“80后写手”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化”: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不去思考;对舍生取义、自尊自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等传统美德不屑一顾;他们的自我意识、享乐意识、性意识日益凸显,而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日趋弱化。逐渐丧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淡忘民族的归属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漠,形成了中学生看似内心化,实则世俗化的自我与虚无的文风。

    三、“功利化写作”冲淡了校园文学的意味

    评论家朱大可对“80后写手”的评价真可谓一针见血:“(80后写作群)不过是被商业和市场催熟的果子,不是自然生长,所以甜美之余还带有异味。我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新的东西。他们的作品成了畅销书,只限于同代人购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证明了他们的失败。我们仍等待更有才华的作家出现。”“80后写手”在炒作的辉煌中,商业元素远大于文学,文学一直没有成为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炒作明显冲淡了文学的意味,后续乏力。郭敬明一篇8000字的文章,配上150张图,就能凑成一本书。写作完全成为一种商业行动。与传统文学观不同,文学在“80后写手”的身上成了金灿灿的“摇钱树”。现在,中国几位“80后写手”的先行者,背靠着文学的大树,已坐拥百万资产。在《福布斯》2009年公布的“中国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这个83年出生的瘦小男生以数百万元的收入赫然列在第92位,仅次于于丹,领先于闾丘露薇、刘震云、杨丽萍和李咏等人。

    令不少评论家担心的是,商业炒作使“80后写手”名利双收,但也带来了对文学性追求的遮蔽,带来了浮躁和虚华。记者采访古立坤时,曾向她询问:“不断接受访问累不累?她的回答令人吃惊:“很累,可我喜欢。采访越多,我的书就越好卖啊。”古立坤十几岁的年纪就表现出来的成熟与功利让人感到忧心。有人曾形象地说,如果说“70后写手”还抱着文学的梦想,“80后写手”则是直奔名利而去,在这商业的狂欢里,唯独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文学。在中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这种名利观,他们羡慕韩寒辍学写书,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渴望郭敬明描述的小资生活;更有很多人把写书挣钱看作逃避现有学习压力的方式。一夜成名天下知,那些年轻的歌星、影星以及因写作而成名的“80后写手”们,充分激发了青少年对于自己未来的想象。这条出路所展现的美好前景,使得许多孩子兴奋异常,有些孩子甚至不惜放弃学业,纷纷走上了文学写作的道路。他们的初衷不是对文学的爱好,反而成了追逐名利,逃避困难,追求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元骐.“80后写手”创作的三波浪潮.上海文学,2004(6).

    [3]杨展.关于“80后写作”的观察和思考.北京日报,2004(6).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