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
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就业形势的反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没有哪一个群体的就业是顺风顺水的。但是,大学生就业难也有其特殊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虽然,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人生的流动依然是社会最主要的途径,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
一个社会应该是多孔性的,人们可以通过那些开放的渠道顺利地实现流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高等教育。所有人只要努力,他们就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这个过程应该是不考虑家庭背景的,那些出身很差的学生只要刻苦学习,就可以获得出色的成绩,就可以在公平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掌握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从而获得精彩生活的平台。虽然,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实现个人的流动,但是与教育、与高考相比,没有哪一个途径可以如此公平、如此大规模地改变人的命运。
所以,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甚至已经成为一些群体怀有希望的支撑。可如今,读了大学却未必能就业,这对那些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将产生怎样的冲击?
因此,必须把大学生就业难当成是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首先,应该保证就业环境的公平。越是就业难时越需要就业的公平。这时,必须保证就业是一个拼能力而不是拼其他因素的过程。
其次,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生产方式。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过时知识的掌握者,他们缺少能力、缺少思考、缺少独立,他们怎么能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他们怎么才能具有面对就业难的勇气?另一方面,我们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我们是否还满足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红利?如果智力与知识的价值在生产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大学生就业难就无法改变。显然,这个问题要大得多,但再难也要改变。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