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2009-11-06 10:17:35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作者:长平

  即便没有亲眼看见那些砖块、水泥和铁丝网的飞溅,我们这一代人也都是柏林墙倒塌的见证者。过几天就是此事件二十周年纪念日了,除了感慨逝者如斯,我们还应该回顾一下,这二十年来,这堵墙和它的倒塌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柏林墙是社会主义国家东德修建的,时间是1961年8月13日,直接原因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逃亡西德,导致东德空心化,但是东德政府告诉民众说,这是要把“资本主义的罪恶”挡在外面。可惜这“罪恶”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冒着生命危险“用脚投票”,翻墙行动前仆后继,抗议之声不绝于耳。中国的孟姜女没有哭倒长城,东德的民众在1989年11月9日真的砸开了柏林墙。

  以保护的名义行控制之实,这是政客们的常见伎俩,可惜在现代社会早已经失效。柏林墙立起之后,就成为阻隔文明的冷战的象征了。它的倒塌,又成为建设新的世界秩序的标志。高墙深院,其实质就是掩耳盗铃的画地为牢。

  彼时的德国被战胜国四分五裂,这堵墙更成为阻碍国家统一的屏障。由于传统的观念,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中国当时的态度是倾向于支持德国统一的。但是墙倒之后,尤其是德国随之统一之后,我在头几年的深秋都找来《参考消息》等官方媒体看,发现其纪念文章都有些怪腔怪调,主要在讲统一之后东德、西德互相不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那时候很多人读了《参考消息》,恐怕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柏林墙还是不拆的好。

  而我自己的印象则是,《参考消息》本身就是一堵墙,横亘在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之间。事实上,这二十年的历史,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地建墙拆墙的过程。现在很多德国人,曾经的东德人和西德人,也没有真正超越那堵墙。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墙》,说的是生死之间立着一道墙,那就是恐惧。只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人就可以获得自由。这个主题似乎也可以作政治解读,政客们筑墙自缚的原因,就是出于对政权死亡的恐惧。然而,自由从来没有停止它的召唤,翻墙和拆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经过了柏林墙倒塌的历史之后,人们对于建墙行为都会有些敏感。因此,并非巧合的是,在二十周年的纪念日子里,网络“翻墙”越来越“时髦”,成为一种特别的回响。六十年代,德国有艺术家为了讽刺柏林墙,在中国长城的照片上写道:“来自柏林的问候。”这句话至今似乎仍然有效,不过应该写在互联网上,并给问候加上一个日期:“来自二十年前” 。

  与此同时,我也看见人们内心的高墙日渐垒砌。人们被分为左派和右派,敌人和朋友,男人和女人,西方和东方,七○后和八○后……每一次划分都是一次建墙的过程。尤其是这几年,网络意见出现较大的分歧。

  “翻墙”固然是一种努力,但是柏林墙的故事告诉我们,拆墙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对于观念之墙,拆墙的办法不是去捶砸,而是耐心地沟通。每捶砸一次,都可能立起一堵新墙。在各种观念之墙面前,建立多元的理性对话机制,才是通往无墙世界的正道。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