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当代大学应追求的品格

2008-01-18 21:11:18来源:作者:王汉青     作者:

   

作者:王汉青

    高校必须将厚德博学的高教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办学理念之中,根据办学定位将厚德博学的要求具体化。

  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的办学理念,包含三个要义:一是讲和谐,二是讲大局,三是讲创新。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是当前高教界探讨的重点,笔者认为,高校的文化建设,特别需要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厚德博学与和而不同的理念,应该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 
 
  厚德博学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

  厚德与博学源于古训。“厚德”出自《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者指人才素质规格,后者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

  “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首先,厚德博学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钱穆先生把中国的学问传统分三个系统:“人统”即如何做人的学问,“事统”即学以致用,“学统”即“为学问而学问”。这三个系统中都有德性要求:做人讲品德,做事讲职业道德,做学问讲学术道德。高等教育必须兼顾这三种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才能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厚德博学在高等教育功能方面展示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从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看,厚德博学不仅表现为厚人之德、博人之学,还表现为厚社会之德、博社会之学。所谓厚社会之德,表现为通过高等教育专门机构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美德,并以超然的姿态对社会道德进行批判性评价,为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作出贡献。所谓博社会之学,表现为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和应用高深学问的场所,在知识创新、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社会组织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厚德博学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还体现了时代的强烈要求。厚德博学是中外大学教育传统,大学组织自中世纪兴起,在至今八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教育理念,努力维护着自身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培养厚德博学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使命。从大学发展史来看,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大学社会职能进一步拓展,随之出现了大学庸俗化、功利化倾向,大学守望社会的职能、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开始淡化。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如何避免庸俗化等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厚德博学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支撑。

  为此,高校必须将厚德博学的高教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办学理念之中,根据办学定位将厚德博学的要求具体化,尤其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等方面贯彻厚德博学的要求,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厚德博学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开发模块课程、活动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求教师厚德博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人教育、做事教育和做学问教育三者相结合,并重视实践环节。

  和而不同是大学组织的文化选择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的办学理念,可概括为三要义:一是讲和谐。包括人、团体、组织、社会四者之间的和谐,强调尊重包容、团结合作、良性竞争,容许存在建设性冲突,积极化解各种冲突等。二是讲大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用组织核心价值观协调各种关系,用组织目标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三是讲创新。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培植创新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自主选择权,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师生广泛参与的科研创新机制,不断推出创新型研究成果。这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的文化选择,是由大学组织特性所决定的。首先,大学组织是学术性组织。学术性是大学组织的最基本特性,集中表达了大学组织种群的文化个性,使大学组织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大学组织的三个精神传统诠释了这一组织最基本的特性,并折射出大学组织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一是大学自治传统,意味着大学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二是学术自由传统,大学学者必须具有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等个性特征和鲜明的学术立场,而大学组织作为人才会聚地,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个性的学者和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观点,营造崇尚真理、勇于探索、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三是人文主义传统,大学的包容与人文精神对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因此使大学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NextPage]

  其次,大学组织是命运共同体。大学组织既是师生命运共同体,也是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大学组织的命运还与学科专业的命运、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命运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只有意识到大学组织是命运共同体,全体师生员工才会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组织内外和谐,使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这种命运意识的引领下,全员的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学组织成为充满生机、善于反思、敢于创新的组织。

  把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文化取向,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所作出的抉择。首先,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文化取向,有其现实背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呈现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格局。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潜藏或面临着种种危机。目前还存在大学教育质量滑坡、办学无特色、盲目攀比、商业化、技术至上、官僚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大学组织的文化选择。其次,选择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文化,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组织以选择、保存、传播与创新文化为己任,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肩负起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并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

  从大学办学实践角度看,大学组织内部的和而不同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宏观层面上的和而不同体现在大学组织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中;中观层面上的和而不同表现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各党派的和睦共处等方面;微观层面上的和而不同则表现为看待和处理组织内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价值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等。

  大学精神应贯彻“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理念

  厚德博学与和而不同在含义上有相互包含、相互补充之处。厚德博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固有的基本价值观,必然要融入大学组织文化之中。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的一种文化特征,与厚德博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

  厚德博学是和而不同的基础。一方面,倡导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组织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使组织结构要素和谐、教育环境和谐、人际环境和谐,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组织的和谐。另一方面,坚持厚德博学的价值导向,也有助于大学组织“不同”(个性发展、创新等)的文化个性的形成。厚德博学是大学组织特有的基本价值观,使大学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组织只有始终坚持厚德博学价值观,才能自觉维护自身作为“知识权威”、“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神”的角色地位;才能在与外界交往中处变不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才能真正使自己走个性化发展道路,通过与外界开展良性互动,建立与外界平等协作、互惠共赢的交换关系。大学人应当在厚德博学价值观的引导下成为和而不同的人,只有和而不同的人才能建设和而不同的大学组织。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反映了大学中做人与做事、治学与治校等方面的总要求,充分体现了大学人的愿望、大学组织的追求和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是对一种当代大学精神的凝练。厚德博学与和而不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成为大学人、大学组织、大学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人的主体性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的整体。“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对大学人的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高度和谐发展提出了总的、基本的要求。“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作为大学组织的文化品格,体现了大学组织的知识品性与管理属性、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成为大学组织成员共同的、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也反映了当代大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为应对现实的考验和迎接未来的挑战,当代大学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强调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强调质量至上与办学特色。这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都在“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中得以体现。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