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谁挡住了美术馆的大门?[图]

2008-01-17 13:44:47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记者:马俊

    中国艺术正呈现出了高端和基础严重分离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的明星艺术家在国际市场上已缔造了天价神话,而与此同时,经过调查显示,上海76%的中小学生没进过美术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昨天上午,在上海美术馆四楼的报告厅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美育的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与学校美育的密切关系”。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来自高校、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就上海青少年的美学普及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召开此次研讨会的起因,是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去年5月到9月间进行过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问题很简单———“你参观上海美术馆了吗”?

  执行这次问卷调查的上海师大美术学院王小音老师介绍说,这次问卷调查不是随机的,而是以学校为组织单位进行的。因此,受众面广泛,结果也比较客观翔实。参与填写问卷的12735名学生来自上海43所中学,其中19所小学,15所中学,3所幼儿园,4个少年宫的业余美术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调查的结果令人不安:在有效的11785份问卷中,参观美术馆5次以下的有2632人,占22%;参观5次以上的仅有271人,占2%;而从未去过美术馆的竟然有8882人,占总人数的76%。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表示,他们也曾经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结果和上海美术馆差不多。上海博物馆早已开设了青少年体验区,但也只有到寒暑假才稍有人气。

  教育能做什么

  76%,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据。它让这些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忽然发现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徒劳,他们丧失了成就感并对严峻的情况感到焦虑。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表示,76%的中小学生没进过美术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但它总算还是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使得我们有了补救的机会。他认为“美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定要“让美术馆变为中小学生真正的课堂”。

  道理虽然不错,但问题在于首先得让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美术馆。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区卓标说: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进步了,有了介绍美术馆的内容。但只是介绍美术馆的大概面貌、建筑面积等,却没有说明如何来参观美术馆以及美术馆的功能。引导学生来参观,进而才能用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其实,几十年来这样的教育情况从未有过改变。青少年学生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和单调乏味的艺术课程之间,有着天然的敌对关系,最终往往是学生因为逆反而放弃了兴趣。上海师大美术学院院长万庆华因此提出,要特别注重美术师资的培养,不能忽略教师本身美术素养的积累。

  美术能做什么

  西方的美术普及教育一直令我们羡慕。西方人从小就有定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习惯。他们的大多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对公众是免费开放的,这是一个原因。但同时,他们的美术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得也非常好。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宇襄认为也可以参照西方的一些做法,比如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到美术馆参观、思考来完成。当然,这当中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可是,家长如何配合?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黄浦区少年宫副主任王立人从家长的层面上谈了自己的感受。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学校的教育经费其实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在升学率等硬指标面前,学校和家庭都压力巨大。跟教育相关的问题总是这样,讨论一旦触及到教育考核机制就被迫戛然而止。这并不是某一个美术馆、某一个委员会或者某一所学校所能改变的。在面对76%这个数据的时候,所有的忧虑和羞愧都一头撞上了那堵无形而无处不在、坚不可摧的墙。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表态说,中小学生凭学生证来上海美术馆参观将全部免费,上海美术馆也将在所有国定假日以及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都免费开放。就目前来说,作为一个接受国家拨款的单位,美术馆能做的似乎也就这些。

  这个研讨会似乎没有能够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但它依然有价值,因为它公布了一个数据,并且如张晴所说,“它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

  记者手记

  76%的真相:高端和基础的分离

  76%的青少年学生从未进入过美术馆,需要注意的是,参观美术馆在5次以下的还占了22%。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时,我们除了惊讶,还应该注意到它所揭示的某些真相。我们由此知道,每年美术学院招生时那些背着画板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在寻找另一扇升学的大门;“展览过剩”的今天,赶着不同的场子在艺术展览开幕式上觥筹交错的其实是同一批人。艺术的热闹表象误导了我们,让我们以为它已经无所不在,渗透到了城市的皮肤之下。

  中国艺术因此呈现出了高端和基础严重分离的景象。中国的明星艺术家在国际市场上已缔造了天价神话,他们频繁出现在西方重要媒体的封面上,他们的风格、主义跟西方同步。同时,国内这么多青少年还没有进入过美术馆,他们连最容易看懂的写实主义作品都很少有机会接触,如何指望他们看懂那些复杂的抽象艺术?而艺术家们未来的观众又在哪里?

  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当然不尽如人意,学校当然承受着各种压力,学生和美术馆之间固然还有重重障碍。几十年艺术教育的沉疴,无法指望片刻得以解决,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依然在中国的各级校园里占据主导。

  就算所有的青少年都曾经参观过美术馆,他们将来也不可能全都从事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可是,假如抛弃功利主义的蒙蔽,让那些孩子经常有机会在善意的引导下去了解艺术,他们距离美至少更近一些。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