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二十年是艺术史中破旧立新的转折点,如果说印象派的八次展览冲破了古典主义一家独大的艺术格局,那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则为现代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印象派之后的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光就是印象主义。
Light is impressionism.——盖·奥伦蒂 (Gae Aulenti)
意大利建筑师
分崩离析的印象派
印象派的八次展览贯穿了印象派的发展,但其实在第四次至第五次展览期间印象派内部已经出现了分歧。原因主要是当时印象派的作品受到主流艺术界和画商们的抵制,而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迫于生计,不得不重新向主流靠近。
雷诺阿1885年作品《习作》
尤其在1886年第八次印象派展览时,印象派内部的分歧已经十分明显,莫奈、雷诺阿、高更等之前退出印象派的元老虽然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展览,但明显已经各自为政。
莫奈1885年作品《象鼻山悬崖》
同时,第七次印象派展览后,杜兰德和卡萨特在美国举办的印象派展览在美国好评如潮,艺术家们也看到了印象派在美国的希望,于是很多艺术家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开发美国市场,这也导致了第八次印象派时艺术家们人心涣散。
虽然印象派艺术家之间的分歧拖慢了印象派运动的发展,但是也为许多新晋艺术家们和艺术风格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对于艺术爱好者们来说,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关系十分繁琐。所以在介绍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前,先梳理几个阅读的要点,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1、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在1886年至1905年期间是同时存在的,结束的标志是野兽派 (Fauvism) 的出现。
2、“后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一词是1906年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 (Roger Fry) 提出的,专指塞尚、高更和梵高三人,所以“后印象派”是评论家对三人作品风格的总结,并不是由三位艺术家领导的艺术运动。
3、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都源自印象派,但都是对绘画风格和技巧的改革,目的是发展巩固印象派在艺术界的地位。
理性复古的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出自法国艺术品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 (Félix Fénéon) 关于第八次印象派展览评论,展览中新晋印象派画家乔治·修拉带着自己的著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横空出世,掀起了新一轮的社会舆论,修拉也成为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保罗·希涅克作品《费利克斯·费内翁像》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作品中虽然沿用了印象派的色彩规则,但是技法、构图、创作过程等方面都突破了印象派的规则。绘画技法上,修拉作品中的点彩画法在印象派纯色绘画的特点上更进了一步,做到”色彩、笔触不重叠“,通过观众的眼睛对密集的小色块进行调和,形成色彩间的过度。修拉作品中看似错综杂乱的点彩,其实是修拉对印象派推崇的光学和色彩学反复研究后推出的非常理性的绘画方法。
乔治·修拉作品《“大碗岛”油画草稿》
修拉试图将印象派中的光学理论发挥到极致,他理想中的印象派作品应该是完全排除艺术家的主观感情,按照光学原理运用其中可见光,对景物进行重现。
修拉作品使用的的七种可见色
不仅如此,修拉的作品强调严谨的造型和结构,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品形成了对立。这些在于修拉的本身性格和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细节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最值得去博物馆近距离欣赏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长3.07米,高2.08米,但画面中每个笔触的直径大概是1到1.5厘米,只有在展厅仔细观察才能切实的感受到这幅作品的伟大。
修拉的童年经历记录不多,他的父亲 (Antoine Chrysostome Seurat) 是法国香槟区的法务人员,后靠投资地产致富,母亲来自巴黎。修拉最初在家附近的马真塔(Magenta)市立雕塑绘画学院(école Municipale de Sculpture et Dessin)学画,1878年在巴黎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古典主义画家亨利·莱曼 (Henri Lehmann) 门下进修。
亨利·莱曼作品《莱奥妮德像》
修拉在亨利门下时就经常到卢浮宫临摹安格尔、委罗奈斯等古典主义大师作品,他尤其痴迷素描绘画中的结构理论和黑白灰构成。1879年参军,一年后回到巴黎与朋友埃德蒙·阿曼·杰 (Edmond Aman-Jean) 租下了一个小画室,正式成为全职画家。
1882年至1884年,修拉致力于将素描中的结构理论和黑白灰关系运用到油画中,并反复研究创作了第一幅著名的作品《阿斯尼埃尔的沐浴 (Bathers at Asnières) 》。
《阿斯尼埃尔的沐浴》与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相比更注重色彩的构成和营造画面整体基调,与印象派相比又显得过于严谨和理论化,所以当时的沙龙展并没有接受这幅作品,而将他归类到了落选者沙龙。
这时西涅克看到了修拉的作品,并且被作品的挑战性深深吸引,于是便介绍到印象派集团。之后的两年修拉将自己的素描理论与西涅克所代表的印象派色彩理论结合起来,试图将印象派强调的“瞬间的感觉”公式化,最终两人总结出了点彩画法。
修拉和西涅克的作品在第八次印象派展览中一经展出,与当年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一样,受到了主流艺术界的抨击,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过于理性化的作品会破坏作品的美感,同时也脱离了实际。
但修拉和西涅克并没有停下脚步,修拉之后的作品不多,他更加专注于将对光学理论的研究,在1890年写下了自己的绘画理论;西涅克改良了自己的点彩风格,尝试使用更加跳跃明亮的色彩语言。于此同时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十分认同修拉的点彩画法,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直至1891年,年仅31岁的修拉因病去世,新印象派逐渐势弱。
有人说在我的画中看到了诗意,而我只看到科学。
Some say they see poetry in my paintings; I see only science.
——乔治·修拉
小结
新印象派与印象派有着很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是描绘当代人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风景为主、注重画面光色效果。而两者的不同点也十分明显,新印象派创作更依靠理论,不是“感觉”、新印象派严格要求纯色作画、印象派崇尚一气呵成的室外写生,新印象派作画则经过反复的观察研究、打草稿。
浪漫主观的后印象派
如果说西涅克代表的新印象派是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发展到极致的话,那么后印象派中的塞尚、高更和梵高就是将印象派的主观感受发展到了新高度。其中塞尚之所以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就是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后印象派启发了野兽派和抽象艺术。
塞尚的作品风格在印象派中属于异类,而且他只参加了印象派1974年的第一次展览和1977年的第三次展览。1861年,22岁的塞尚来到巴黎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偶然结识了毕沙罗,至此他开始跟随毕沙罗学习印象派的画法。
塞尚的作品色彩并不像莫奈那样明亮,因为他并不追求对光的表现,而是专注于对事物真实的表现,塞尚作品中很少出现线条勾勒的轮廓,大多数是用色彩的堆积来表现事物的层次和体积。
塞尚静物作品《一篮苹果》
与风景作品相比,塞尚的静物作品更加接近之后出现的立体派。他的静物作品追求真实的色彩和物体间互相影响的环境色,造型方面他认为任何事物的造型都可以归结为圆柱体的组合。
塞尚为了追求物体的体积、空间和层次,经常会忽视作品的形状和轮廓,其实这与他追求真实客观的风格并不冲突,因为塞尚追求的是个体之间互相影响后形成的真实,并不是我们对独立个体的表现。
高更是塞尚观念忠实的拥护者,他将塞尚的理论结合到自己擅长的人像中,而且因为人像比静物更加容易表现作者的感情,高更毫不忌讳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加到画面中的人物与景物中。
高更与塞尚一样,不满足于印象派只追求表面的光和色彩,他虽然在对物体结构上的研究不及塞尚,但高更的作品更加注重情节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至于后印象派的第三位大师梵高,更是将塞尚的真实理论、高更对情感的表达、甚至莫奈的光于色彩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融入了自己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理解,为印象派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最后,我们将最初莫奈一鸣惊人的《日出·印象》与梵高的杰作《星空》放在一起欣赏,品味一下几经波折的印象派20余年的变化。
小结
如果按起源和艺术家来看,后印象派是印象派真正的继承者。简单来说,后印象派与印象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印象派是先观察事物定格的瞬间,再通过色彩重现在画面中;而后印象派则是带着主观的情绪观察事物的变化,然后将自己的对事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后印象派的主观浪漫与新印象派的理性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象派不是一场艺术运动,而是一种人生观。
Impressionism is not a movement, it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马克斯利伯曼 (Max Liebermann)
德国印象派画家
至此,我们“一笔艺史系列之印象派”全部完结,关于印象派的著名作品和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只截取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大家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印象派,需要阅读很多光学、色彩学理论,并且去艺术馆中近距离观察作品。
我们会在之后的”一笔艺史“系列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艺术流派的发展历史。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