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对大卫·霍克尼的两种误读

2015-04-22 11:19:59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

   

  这几天我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微信朋友圈频繁的被大卫·霍克尼刷屏。在4月12日下午四点的北京大学霍克尼的讲座,从早上10点就已经有人开始占座,到下午一点半的时候,演讲厅已经是过道、走廊人满为患,挤到缺氧,但是大家仍在翘首以待四点的演讲,等到演讲开始时,由于人数太多,又另开了几个直播间,供大家听讲。4月16日我去中央美院听霍克尼的演讲也碰到同样的情景。4月18日下午四点,大卫·霍克尼的展览在798佩斯开幕,两点钟时,场外已经排起了长龙,由于人多拥挤,有人险些被挤掉水里……

  今日霍克尼在中国,两场讲座,一场展览,配合的如此默契,在北京艺术圈迅疾掀起一场旋风。但如何看霍克尼的艺术,却形成两种似乎相反的误读。有这样的一个帖子,以康定斯基、梵高、毕加索、克里姆特等西方现代派大师的口吻表达对霍克尼的否定性意见,认为他的艺术是过了时的,没有什么新的超越;还有一些人听霍克尼说绘画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便觉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仿佛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针,既然被西方世界承认的大师还在画画,我们当然更可以心安理得的画画了。

  其实这两种误读症结只有一个:绘画!前一种误读:霍克尼的艺术是否过时了?或者说,绘画本身已经过时了?后一种误读:如何理解霍克尼说“绘画永远不会消失”的说法?问题都出在“绘画”上。在这里,我们需要首先确认的是:霍克尼的艺术不只是绘画,他还运用了摄影等多种媒介和手段。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霍克尼的艺术没有与当代割裂;其二,就他的艺术主体——绘画而言,其鲜明的个人特质也是过去任何一位大师无法将其取代的。因为他明确强调的是“我的观看”。霍克尼根本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个只知不断在画画的画家,画的很具象,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霍克尼不仅从观看的角度,以别人不曾有过的方法去观看和解构这个世界,还运用散点透视去建构了他的画面,而且,他还用独有的眼光表达出对这个世界感受,他用自己的眼睛观看这个世界,画出了他所在的那个真实的世界,画出了一个清澈、干净、极简的世界。这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我们没有他的环境他的感受。他实际上是把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气息表现出来了,所以与过去任何时代的绘画完全不同,他靠自己的感觉把握到一种“时代趣味”。

  霍克尼的艺术证明,绘画虽然不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但并非没有新的可能。在西方进入后现代阶段,坚持在画布上工作的画家中,他和佛洛依德都是个例外,因为他们各自劈出一个新的天地。弗洛伊德是深入到了人的心理层面去开拓,直观人的内心,把人的那种神经质的感觉都画出来了,表达出人的本能、直觉、潜意识,这一点在过去的古典写实中是找不到的,正是在这块新天地中他确立了自己不可取代的位置。这也是他的艺术与既往所有写实画家完全区别开来的地方。同样,霍克尼的绘画在古典写实里面找不到,在印象派里面也找不到。霍克尼的作品表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简洁明快,让你一看就觉得这是这个时代的而不可能是十九世纪的艺术,它与整个时代的大风格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其他画家可与之相比。霍克尼的艺术整个呈现的就是这样,没有细枝末节、没有琐碎的东西,画面非常整洁、明朗。如果以为霍克尼说了“绘画永远不会消失”的话,就觉得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写实下去,那霍克尼就真的白来了。霍克尼的意义就在于,他用自己的方式使绘画在“消亡论”的呼声中获得重生,所谓绘画消亡只是指出了绘画的危机,并不能说明绘画没有任何新的可能性了,霍克尼的艺术正好说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只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没有独到眼光是不可能把它发掘出来的,而霍克尼就是用自己的观看方式为绘画找到了一种延续的可能性,这就是霍克尼的意义。

  由此可见,“霍克尼旋风”如果在中国掀起的是一场重返写实绘画的运动,那就不仅是误读,简直就是歧途了。


David Hockney, 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      Photographique,2007,Collect by Tate Britain

  这作品最典型的现代画风格的表现,现代建筑给他带来的感受,将树的感觉画了出来,这是写实吗?哪里的这种写实?太现代了,中国人能画出这种写实吗?


David Hockney,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2014,Courtesy to Annely Juda Fine Art

  这幅作品是散点透视,每个个体单独的拍摄,然后组合在画面里面,有的是画出来的,有的用照片贴上去。画面清晰,每个物体的透视都不一样,他用整个支点来支撑一张画的关系,所以他是具有观念性的,只是用绘画的方式、写实的方法来表达观念,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一般性绘画。这是他的创造,他用他的观看方法来观看理解世界。你认为霍克尼支持你接着画画,还行得通否?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