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884-1920) 意大利,著名画家,出生于托斯卡纳的小海港城市里窝那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英文教师。
莫迪利亚尼自幼体弱多病,学业不佳,跟随画家古列尔莫·米凯利学习绘画。
1902年考入威尼斯美术学院,1906年到巴黎,与毕加索等人同在蒙马尔特高地下的民区居住,并且向布朗库西学习雕塑。
1912-1917年间,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即运用优美、精练的线条勾画对象的轮廓,然后涂布经过夸张、提炼的浓艳色彩。他接受东方绘画的影响,吸取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并且把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特别拉长。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仔细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都无神,空洞,法国有一种说法:“此时的模特是处在催眠之中。”
他的作品构图活泼多变,色彩丰富而富有变化。他的经历十分坎坷和悲惨。由于体弱多病,到巴黎后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形成了酗酒的习惯,在穷苦和麻醉中过着颓废的生活。瑞士籍的精神病医生奥斯卡·普费斯特,认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并由此而确定他在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倾向。
他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为世界的创造者。表现派艺术家异常自命不凡,并不是自负,而是从心理上说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是一种使远离现实的孤独性格免于崩溃的必要手段。但是,他们这种偏执狂的孤芳自赏,不得不付出痛苦的牺牲。”
由于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莫迪利亚尼只活了36岁,1920年1月24日逝世,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他的最忠实的模特儿和妻子让娜·埃比泰尔纳,在听到他死讯的第二天也跳楼自杀了。1923年人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为他们举行了合葬仪式。
作为波提切利的同胞莫迪利亚尼是用线造型的行家,他完全使用柔韧、巧妙、富有旋律的线条进行表达。他用那种瘦削、高雅而柔弱、灵活而肯定的线条去描绘人物的形象。他以任意确立的标准把形体拉长或歪斜使它具有对比,让它的轴线碎裂,面与面交迭在一起,这就是他独特的表现主义手法。
在莫迪利亚尼的画中,那些倾斜的头、削肩、长颈;那些延长了的手臂和躯干;不合比例的腿和头以及面孔上那瘦小的鼻子、没有眼球的杏眼和小嘴巴,这一切都表现出纤细、稀少、纷乱、娇弱的“柔和美妙”。
莫迪利亚尼找到了一种既是图像又是装饰风格的线的艺术语言。这种曲线和涡形,延伸了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模糊中的朴实,它们很符合现代精神传达的表现主 义。莫迪利亚尼给20世纪带来的是一种“战栗的艺术”。
莫迪利亚尼所描绘的肖像有着统一的造型模式:如同面具似的面孔、不画眼珠的杏眼、三角形的鼻子、小嘴巴,弧形的一线眉等。这些部分全被配置在倾斜着的头部,一个单纯化了的鹅蛋形的面孔、细长的颈脖,削肩膀,都是以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来。在构图上拉长的头部和歪斜的身姿稍微偏离中心线,有时为了取得平衡,两只眼睛也大小形状不一。令人惊叹的是画家通过这种极单纯化和模式化的造型竟能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同时强烈而鲜明地传达出画家自己多愁善感的心情。
在莫迪利亚尼的人裸体艺术中,他将雕塑造型因素转移到平面的绘画中。他把简练明快、纤细流畅的线条与近乎平涂的色面结合起来,表现出人00的量感和生命。他用变形的、拉长的脸庞和躯体造型,如泣如诉地抒发了他内在心情。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出生在意大利利沃尔纳,逝于巴黎。母亲很关注他的成长,深知儿子的天职,从不与之作对,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画,看博物馆。23岁的莫迪利亚尼来到巴黎,在蒙马特住了六年。他的性格古怪,沉默寡言,游手好闲,是蒙马特画家圈中最不安分的青年,与酒鬼画家郁特里罗是挚友。
人们说这位游荡的可怜人身上除充满酒精、毒品外还充满天分,他在挥霍金钱的同时也挥霍自己的天分。他所有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和他灵魂的象征。他创造了发泄自己情感的方法,在他的画中包含着,甚至隐藏着一种欲望的满足。
在莫迪利亚尼的生活中曾得到过英国女诗人哈斯丁的同情和帮助,后来和埃布戴尔娜结婚,他的放荡和肺病使他在36岁就离开了人世和他的艺术。
对于莫迪利亚尼的一生,人们历来颇多争议。法国诗人法朗西斯·卡柯的纪念文章颇有意义:“他的一生有贫困与烦恼,记录了因为与世格格不入而摆脱掉平淡无奇的愿望。它具有一种想要出人头地的特征,并且表明了对惩罚的渴望和达到目的的愿望。
……就全部生活而言,就所有缺点和质量而言,就对不幸与特殊的体验、优雅的激流、狂热与猥亵而言,莫迪利亚尼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不能很快填满的空白点。”他的作品如《阿利斯肖像》(1915)《闭目的裸女》(1917)、《让娜·埃比泰尔纳》(1917)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