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习会”或“习吴会”,尽管名称用法或有不同,但会议结果却是对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完全一致,而且尚可用“重大而且深远”一词来形容。
在这项会议举行之前,已有些迹象可来说明它的特别性与独持牲:首先是台北马英九总统在吴伯雄启程之前在府里的召见,特别强调他的授权,以有别于过去几次国民党重要大老、包括前次的吴伯堆大陆之行,曾经有过模糊交待的过程;其次是北京习近平主席刚刚国外访问风尘仆仆回来,特别是与美国奥巴马总统晤谈之后,没有设想需有一段时间的间隔,仍然愿意立即与吴伯雄会晤,可以看出来台湾与两岸事务在习心目中的比重;最后则是“习吴会”的新闻发布方式,是国共也是两岸之间的首创,采取了同时间在台北与北京宣布,其显示的意义:是两岸当局对此次会晤的重视,同时也隐含了双方的默契与彼此的互信。
除此之外,国共两党对本次会晤可能会触及的话题,看起来虽都用较为广义及模糊的用词一语带过,比如北京国台办是说“双方将就国共两党交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但实际重点就在“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因为对北京来说,“重大问题”可以说就是“核心问题”;至于台北国民党新闻稿则是说“这次的“吴习会”将是具有建设性的对话”,至于什么叫做“建设性的对话”,从国民党的传统来说,那就近乎于“政治对话”的描述。
比如1998年辜振甫在上海会晤汪道涵,虽被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形容为两岸巳经展开“政治对话”,但辜始终否认。但稍后在北京见到江泽民总书记时,提醒他“台湾在波茨旦会议后西方盟国就决定移交给中华民国”,当这样充满政治敏感性的对话,辜在北京的记者会上,居然仍赋予它“建设性的对话”的名称,可见这个名词的重要性。
其实,最有意义的可能还是马英九在吴行前的谈话,那就是再次强调“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并且举出双方互设办事机构,绝对不会把它当成是外交使领馆,这些双方政治定位的看法,虽是用负面表列描述,却很得到此京的正面肯定。其实马英九自2008年就任总统之后,就跟前任的陈水扁一样,对两岸之间一些复杂的关系,一直采取“负面表列”来描述。最早是“不统,不独,不武”,对岸只对“不独”有兴趣;接着是提出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主张,北京至今一直没有回应过;等到辜汪会谈20周年纪念,马明确说出当前大陆政策不会采行“二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北京应该将这样的“负面表列”听了进去。因此,在习近平见吴伯雄之前,再次听到马的“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谈话,应该是有助本次“吴习会”更深化进展的会谈结果。
因此,由上面的一些背景提示,广义用词,以及善意表达的因素分析之后,会发现“吴习会”肯定会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者谨以两党领导人当着媒体前的公开发言先作解读,实际已经可以看出今后两岸发展的主轴,将锁定在“和平发展”的方向。这可从吴伯雄致词时指出,“相信两岸有足够智慧,让炮火相向的日子永远不要再来”这句话来得到验证。同样也可从习近平所说:“过去这五年,我们两党、两岸、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推动了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 展。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将继续实行既定的大政方针,致力于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另外,吴伯雄也在记者会上透露曾向习近平表达了台湾希望参与国际活动及尽速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期盼。虽然吴伯雄转述,习近平的回应仍如以前胡锦涛的说法,认为这可透过两岸平等协商加以解决。但是一个重大信息还是呈现:那就是一切的政治议题,虽可透过对话让彼此了解,但最终仍是要经过双方的谈判程序才能解决。
最后,由于是闭门会议,有些内容虽不是外界所能知悉,但是可以在逻辑上推论得到一些概念:第一,习近平既然重申北京将延续既定对台方针,并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就表示他对台北现行大陆政策的认同与肯定,所以在共同基础上,会谈到对双方有利的议题;第二,既是往“和平发展”的方向去深化两岸关系,那也就表示两党或两岸将不会只重口头上的宣示,在交谈中势必触及可维系两岸“和平发展”的途径与行动,比如像是台北关心到对岸撤弹的问题,或是北京有兴趣建立两岸军事运信机制的期待。总而言之,政治话题在吴习两人交谈之中,将难以避免。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编辑:陈家坪)